新店彝族乡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辖乡
新店乡位于县境西部,东与腻脚乡的腻脚、架木革两个村民委相连,南靠腻脚乡腻革龙村民委和开远市中和营乡西和县弥勒市江接壤,北连弥勒县东山乡。乡政府驻新店村,海拔1870米,距县城72公里,是丘北县通往昆明市的必经地之一。
地理环境
新店乡位于丘北县城西部,距县城60公里,地处两州四县市的交界,东与腻脚乡接壤,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江边乡隔江相望,南与砚山平远镇和红河州开远市中和营镇毗邻,北与舍得乡相联。东西长29公里,南北宽40公里,,共有耕地31668亩,水田1347亩,森林覆盖率55.04%。最高海拔为2318米,最低海拔为800米,属立体气候比较明显的典型山区乡。
自然资源
全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平均温度为15℃,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小江口一带的热带河谷槽区,是发展冬季农业的首选;冲头、芹菜冲两林场位于乡境内,对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宽广辽阔的天然草场和稳定高产的粮食,给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经济
全年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粮食、甘蔗、经济林木为主和养殖羊、猪、牛为主。全乡辖6个村民委,101个自然村。2005年年末全乡有4087户农户18075人。其中:汉族人口占7.68%,壮族人口占13.81%,苗族人口占45.73%,彝族人口占32.77%。
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378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39万元,畜牧业投入2249万元,其它收入93万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1159元,人均有粮3911斤。共完成财政税收240余万元,占计划数192万元的125%。2008年全乡总人口为1.8万人,总耕地面积为4.5万亩,粮食总产量1333万公斤,人均有粮438公斤,人均纯收入1707元。1959年建成六郎洞地下水电站,装机容量2*1.25万千瓦时。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661万元,占总收入的32%;畜牧业收入3097万元,占总收入的5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306头,肉牛1795头,肉羊15242头);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20.00万元,占总收入的0.47%;第二、三产业收入206.00万元,占总收入的4.4%;工资性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07.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9人(占劳动力的4.1%),在省内务工228人,到省外务工213人。
2011年
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235万元,增33.41%。其中,农业收入3686万元,比上年增长32.92%;牧业收入6056万元,比上年增长37.86%;其他收入493万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7.46万元,同比增长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1.9万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3526元,比上年增加1014元,增长40.37%。
全年完成优质杂交水稻播种1596亩,杂交玉米25000亩,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了粮食结构。并以点带面,抓好示范样板项目。推广水稻旱育秧112亩,玉米宽窄行种植20000余亩。完成玉米高产创建样板100亩,小麦高产示范样板2500亩。
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097.8万公斤,人均有粮406公斤。二是发展壮大烤烟产业。全乡种植烤烟5100亩,比上年扩增2270亩,完成中上等烟叶交售13700担,超合同2200担,实现烟农收入1230万元,创税270万元。三是狠抓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充分调动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和权益保护。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工作,防疫密度达80%以上,有效预防了各种动物疫情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全乡大牲畜存栏12315头(匹),出栏4711头(匹);生猪存栏28026头,出栏41051头;家禽存笼49068羽,出笼62594羽;山羊存栏28795只,出栏17552只。四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付各种惠农资金272.48万元。其中:汽车家电补贴20.62万元,水库后扶资金7.14万元,良种补贴32.04万元,综合补贴207.68万元,小麦补贴4.99万元,草原生态补贴74.9万元。
旅游
旅游风景点有六郎洞、半边寺、冲头雾海、古驿道、云上天坑。
人口民族
截止2009年6月,该乡有农户4196户,共乡村人口18191人,其中男性9521人,女性8670人。其中农业人口18191人,劳动力10250人。该村是彝族壮族苗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830人,苗族8576人,壮族2418人。其他民族0人。到2008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875人,参合率76.9%;享受低保1520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76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5人。该村建有公厕5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0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784户,占农户总数的66%。
文化教育
截止2009年6月,该乡建有小学39所,校舍建筑面积9888.00平方米,拥有教师153人,在校学生2896人,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896人,其中小学生2110人,中学生786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0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社会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2453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419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4102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11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8.82%、0%和71.5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1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59户(分别占总数的22.9%和12.9%)。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6.0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0.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6辆,拖拉机150辆,摩托车96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25.00亩,有效灌溉率为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666.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9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6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30户。全村有12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1个自然村已通电;有9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0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01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7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06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5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经济
旅游
人口民族
文化教育
社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