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率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是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生产、孵化、出芽或是分裂等哪一种方式,都可用出生率这个术语。出生率是
种群增加的固有能力。
人口统计中,出生率(birth rate),也称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CBR),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地活产婴儿数与同期生存人年数(person-years)之比,一般以千分率表示。
出生率计算所需资料容易得到,计算简单,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和卫生状况最常用的指标。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如生产、就业、卫生、教育、社会福利等)的重要依据和分析社会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数据。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受人口学、生物学、社会经济学和社会因素影响。
概述
出生率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是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生产、孵化、出芽或是分裂等哪一种方式,都可用出生率这个术语。常常区分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或称生态出生率(ecolegicalnatality)。
最大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指
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上的出生半称为实际出生率。完全理想的环境条件,即使在人工担制的实验室也是很难建立的,因此所谓物种固有不变的理想的最大出生率是值得怀疑的。但是,各种动物的出生率还是有其特点的,变动也有一定范围。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或实际出生率(realized natality)(或不加任何定语的出生率),表示
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它对种群来说,不是不变的,而是按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出生率通常以率来表示,即将新产生个体数除以时间(ΔNn/Δt,绝对出生率),或以单位时间每个体的新生个体数表示[ΔN„/(NΔt),即特殊出生率]。
其中,ΔNn为种群新产生的个体数,ΔN„/Δt=B或出生率,ΔN„/(NΔt)=b或种群中每一单位的出生率,N可以代表整个种群,也可以代表种群一部分。
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亦称“粗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率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的婴儿数;年平均人口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
平均数(或期中人口数)。出生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即每千人口中平均出生了多少人。由于出生率的计算是以年平均人口数为分母,而不是以年平均育龄妇女数作分母,所以它只能大致地反映一地的生育水平,故又被称为粗出生率。
2022年末,中国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比2021年增加27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6.77‰,比2021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37‰,上升0.1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个千分点。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二是因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计算方法
以人类出生率为例,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
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计算出生率时,应保持分子、分母内涵的一致性。若按常住人口计算总人口,出生人数应按母婴的常住地进行统计;若按出生地统计出生人口,就应以现有人口数作分母更合理。出生率的高低是人口增减的重要因素,因此出生率是研究人口变动情况的重要依据。
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受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的影响,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就总人口中某一部分的生育状况计算的出生率叫特殊出生率,如不同职业人口的出生率,不同地区人口的出生率,不同民族人口出生率等。
对人类指每 1000人口的全年活产婴儿数。其公式为:。式中B为全年活产婴儿数,不论妊娠期长短,婴儿脱离母体时,有呼吸、心跳、脐带搏动、肯定的随意肌收缩等生命现象者称为活产。P为全年总人口活过的人年数,即平均人数,常以年中人口数替代。
出生率现状
美国
截至2020年4月1日,美国人口为3.315亿,比2010年增长了7.4% 。这是自美国1790年开始人口普查以来历史第二低的增长率,仅次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Great Depression)的7.3%。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美有360万人出生,低于2019年的374万人,同比下降4%,这是美国出生人数连续第六年下降,也是自1979年以来新生儿数量最少的一年。美国2021年的生育率为1.73。
欧洲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国的出生率在整个欧洲偏低,自2005年起,德国前总理
安格拉·默克尔更是进一步提高了生育福利,并增加了对儿童保育的投资。在德国,新生儿父母可享有共14个月的“带薪产假”,夫妻双方可以自由分配产假时间,爸爸也可以在家带娃。此外,休产假的一方每月可获得300-18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元-1.3万元)的父母津贴,如果申请将每月的津贴减半,那么假期还可延长至两倍。自2015年起,只要家庭内有3岁到8岁之间的孩子,父母也可以申请长达24个月的无薪育儿假。按照最新规定,父母可以还把育儿假分成几部分申请,而且雇主无权拒绝。积极扩大、普及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全天照管。在政府多项政策的支持下,2022年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了每名妇女生育1.54个孩子,处于欧洲的中游水平。
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共有60万名婴儿,比2021年下降了3.1%,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为了鼓励本国公民多生孩子,
女王陛下政府构建了一套生育支持政策系统,涉及孕妇健康补助金、
产假津贴、生育津贴、儿童福利金、育儿税收优惠、儿童信托基金等。
中国
2022年末,中国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比2021年增加27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6.77‰,比2021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7.37‰,上升0.19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个千分点。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一是因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二是因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韩国
韩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在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中,韩国的总和生育率排名倒数第一,是唯一一个总和生育率低于1的国家。作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韩国生育率不断下滑令该国经济前景蒙阴。
意义
出生率计算所需资料容易得到,计算简单,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和卫生状况最常用的指标。出生率常被用作:
(1)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状况。出生和死亡构成人口的自然变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际人口迁移的比重很小,全国人口的增加与减少主要决定于人口自然变动。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粗死亡率一般较为稳定,因而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出生率起主要作用。
(2)出生率是制定
国民经济计划(如生产、就业、卫生、教育、
社会福利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用作分析社会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数据。一个地区经济开始繁荣后,
人口出生率增高;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出生率反而下降。
(3)出生率是人口预测所需的主要数据,也是人口预测结果的表达指标之一。不同生育模式下人口发展状况的比较,都包括各时期的出生率。
(4)出生率是人口控制效果的指标。在人口高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出生率高,一旦实行
计划生育,明显的效果就表现在出生率迅速下降。出生率用作人口控制效果评估,最简单、最直接。出生率的分析通常包括出生率的变化趋势、出生率变化在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中的地位和出生率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人口再生产就是新一代出生、成长,老一代衰老、死亡,人口世代不断更替、延续和发展。人类的历史从人口学角度来讲,就是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历史。人口再生产的要素就是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出生率的变化与人口再生产模式密切相关。
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人口学因素
主要是人口学中影响出生数的一些指标数值,如妇女人数、育龄妇女人数、已婚妇女数,有生育力妇女数在总人口中比例。这些数值高,出生率则高。这些指标可归纳为年龄、性别构成,已婚率和不育率三方面。一方面出生率的高低与性别构成关系密切。如新建城市,由于男性迁移人口较多,女性人口所占比例较低,使得该类地区的出生率较低。另外一方面不同时期出生率的差别和变动不仅与女性人口的多少有关,而且与女性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多少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口总体中育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时,
人口出生率就较高,反之,若人口总体中育龄妇女所占比例较低时,人口出生率就较低。
生物学因素
女性生育力的强弱受妇女健康状况、发育年龄、生育年龄、人群种族及遗传特征的影响。这些特征又可受社会经济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理论上说,妇女结婚越早,生的孩子越多。根据现代人口统计,如果妇女的初婚年龄平均为20岁,并且性生活未中断一直保持到育龄结束,平均可以生7.5个孩子,繁殖率为7.5。如果婚龄推迟到26岁,其他条件不变,繁殖率为5.25,为前者的70%;反之则更高。
社会经济学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人群营养的影响及对劳动力(即人口数量和质量)的需要,而影响出生数及出生率。经济收入也对孩子的需求产生影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七成左右,因此,全国出生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
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农村人口的出生率降不下来,城市人口出生率再低也不会使全国的出生率有根本性的变化。女性人口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女性人口为了彻底解放,做到经济上独立,必须参加到社会生产行列之中。参加社会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是有矛盾的,女性人口参加生产的最好时间也是生育最旺盛的时间,所以,总体而言,职业妇女比家庭妇女的生育率低,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城市人口的出生率低,乡村人口的出生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女性人口就业率较高有关。
社会因素
社会学因素通常受经济的影响,但并非绝对的。这些因素有婚姻观念,家庭观念、生育观念、道德观念、民族、宗教和文化传统等。多数情况下,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出生率成反比。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体力方面,而且体现在智力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女性更有可能推迟结婚年龄且实行
计划生育,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从事科学研究等。
上述这些因素是互相作用的,如经济可影响婚育观念,生有年龄的改变使人群生殖发生变化,同时可使人口构成中已婚率发生变化。
其他生物
生态出生率却不是一个
常数,是可变的,它取决于
种群的组成和大小,以及物理环境条件的变化。
相关争议
超低生育率一旦形成,就会陆续产生人口萎缩的源头效应、人口亏损的队列效应、人口失衡的结构效应、人口一代更比一代少的代际效应、低生育将引致更低生育率的内卷效应。生育的源头效应类似于上游效应和水龙头效应,因为生育从根本上决定人口的未来。无疑,超低生育率从源头上威胁着人口发展的持续性和均衡性。超低生育的结构效应是指人口年龄结构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失衡,这包括少子老龄化(宏观)和少子空巢化(微观),都加剧了底部老化和孤独终老。
出生率低导致人口结构底部在收缩,顶部在增长,中间靠近顶部的中年劳动力部分也在老化。这个变化趋势决定了现在(人口)保持正增长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整个年龄结构在老化。人口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基础和全局战略性的变量。人口是个慢变量,实际上会作为一个长周期影响几十年。对人口红利、养老金、养老照料等方面都会带来持续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