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藏书目
医藏书目
《医藏书目》作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医学目录,作者殷仲春。他试图把它写成佛教化的医学著作,两次作序反复申明这种意图,家人也写跋强调此点。书中用佛教术语进行分类,还请僧人作序,使此书表面上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但是经过研究之后便发现他只是挂了个佛教的幌子,丝毫没涉及佛教的精髓。佛教作为一门学问,内容极其精深,其中也包括医学,我们称之为佛教医学。《医藏书目》也未涉及佛教医学的内容。因此可以说。《医藏书目》是一本纯之又纯的中国固有医学目录。
创作背景
中国佛教到了明朝已经处于衰微时期,出现了在家居士研究佛教的风气,著名的有宋濂李贽袁宏道瞿汝稷、焦、屠隆等,都撰有佛学著作。由于这些人都是儒家学者。此举促进儒学界对佛学的融通。到了晚明,整个儒学界才开始对佛学采取融通的态度。现存我国第一部医学目录《医藏书目》与佛教的关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其作者殷仲春作为一名儒医,不可能不受到此思潮的影响。其著作《医藏书目》在体例上亦是仿照焦《国史经籍志》的:“我师焦竑先生(焦字弱侯--笔者注)经籍志。胪列诸类,皆系以小论,明作者之旨,于乎盛哉j我友殷方叔作医藏目,分若干竹函。函后各著小沦,其体例大略仿焦先生。”
作者介绍
殷仲春,明末儒医。虽工岐黄,但在地方志里多被收入隐逸栏目。平日弦歌卖药外,喜购古书,考校颇勤;临摹古帖,楷书直逼晋唐。殷氏性格淡泊,不喜结交权贵。“惟与禾中高士高松声、姚士遴、王淑民、释智舷相过从。载酒问奇,刻烛分韵。”智舷,字苇如,号秋潭。秀水金明寺僧。有黄叶庵集。”
智舷亦以诗僧自居。诗篇明白易懂,为人描写了一种优游自得,寂静恬适的诗境。
自古隐士、僧人多为朋友,殷仲春、智舷即为其中一例。他们性情相投,以诗歌书法,更以淡泊、空灵的心相交。在美酒的陶醉中,共同探讨人生及天地哲理,什么医学。佛学。那只是人为的划分,世界原本一体。
殷仲春不但与智舷相交,也与其它僧人交往。从殷氏“泛湖至白莲寺因登会龙山”这首五言古诗中可以反映出来。仅摘几句如下:“振衣叩禅关,复直同心哲,晤言析胜义,莲社欣复结,洄登孤屿,迅湍分流决,野日澹清晖,林薄映,幽禽响葱,鸥戏清洌,景落判中流,登舻望犹觖,拟将学生无生,相随咏禅悦。”
另外,由诗中“振衣叩禅关……相随咏禅悦”,及《医藏书目》指归函的小序中“禅家有顿悟、渐解,医须渐解以及顿悟,顿悟难离渐解”,可以断定,殷氏所宗为佛教中的禅宗,禅宗是此期佛教中最主要的流派。
在与僧人的频繁交往中,殷氏耳濡目染,对佛教由欣赏到崇拜,也曾经有过皈依沙门的想法。对佛教经典,殷氏更是推崇备至。认为“世人珍重严敬者,莫如内典;广被获济者,亦莫过内典。内典为佛教人士对佛教经典的敬称。殷氏作为世俗之人,亦这样称呼,其对佛教的敬慕,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充分表达对佛学的推崇,殷氏把佛学引进了他的医学著作《医藏书目》里,不但用佛学术语为历代医著分门别类,各函序里也充盈着佛教用语,使此书带上浓厚的佛学色彩。
艺术特色
书名。序跋的佛学色彩
关于《医藏书目》书名中“医藏”的含义殷仲春的朋友陈懿典作了如下的解释:“载籍之有藏,自佛乘始也,其多至五千有奇,而括之以三类:曰经、曰律、曰论,后道家仿其意搜演推广,而有道藏。……我友殷方叔作医藏目……”亦仿此意。在医籍中,此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殷氏自序里,把佛教经典认为是拯救生命的无上法。“如来以法藏印证现在,过去、用未来,其诸龙藏内典,真实出世,超凡圣果。此无上法”在“又记”里,进一步解释为“况佛藏有药师之经,勤礼忏诵,即得清凉解厄,”另外,亦阐明本书的最显著特色。“按医藏录者,取诸如未法藏,权立其名。以济度众生也。”
僧人为医书作序,可谓凤毛麟角。诗僧智舷为《医藏书目》作序,使本书更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
智舷先叙述了佛教的医药观。“三界众生,受病于始动中,其病恨幽深固结。非具正偏知觉者不能悉知其病,非发广大慈悲者不能拔去其根。故诸佛菩萨乘其愿力。于三界中现身说法。冀拔去其病苦之根以安乐之者,药师、如来、药王、药上菩萨等是已。”
接下去。又论及中国医家及医书。“若然者。则安知夫神农、岐黄、卢扁以来擅医药之精者。非诸佛菩萨之所化现乎?其所著书,安知其不从无量佛所亲承印证,重习成就。慈悲智慧海中之所滋出乎?”智舷生硬地、主观地把中国医家及医书认为是佛教的重现。其实是欲调和二者的关系。也适应了当时佛教日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调和的趋势。相比之下。殷仲春把佛学视为无上高的学问。显得偏颇、迂腐。
最后。智舷从佛教的角度阐明本书的创作意图。“此先生之所以撰医藏书目
欲与世之业医者同乘此筏。游子病苦之海。令彼已病、当病未病、忧愁苦恼者同登安乐之彼岸。然后已乎!此先生撰述之本意。聊为拈出。殷仲春之孙殷观国为重刻《医藏书目》作跋,亦从佛教的角度阐明了本书的创作意图,与智舷的序,有异曲同工之妙。殷仲春遍览朱纯宇、饶道尊的群书后,“作而曰:医家之道广矣大矣!虽然余不忍独窥堂奥也。爰分所闻为二十函。每函冠以小论,阐其要义,颜曰《医藏目》.盖取象教三乘五宗之旨而实仰体释迦。老子慈心。广无上正觉。用惠后学于靡穷也。”
正文中的佛学色彩
《医藏书目》以前的医书目录。通常以医经、本草、针灸、妇科学小儿科等来给历代医书分类
《医藏书日》则别出心裁。用佛教用语来给医书分类。实际上。仍按以上分类法。只不过换了佛教名同而已。
《医藏书目》把医书分为20类,即20函分别称做:无上函(各科医书)、正法函(伤寒类)、法流函、结集函、旁通函、散圣函、玄通函(皆为各科医书)、理窟函(脉学类)、机在函、(眼科类)、秘密函(各科医书)、普醍函(本草类)、印证函、诵法函、声闻函(皆各科医书)、化生函(妇产类)、杨肘浸假函(外科类)、妙窍函(针灸类)、慈保函(儿科类)、指归函(各科基础书)、法真函(养生类)。
函名为佛教术语所有:无上(谓无有过于此者)、正法(真正之道法也)、法流(正法相续不绝,如之流也)、结集(佛灭后。诸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为大小乘经典)、秘密(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许涤新(梵语。舍罗婆迦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司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子涅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化生(四生之。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
其它。还有佛教杂语。如理窟(道理之窟也)。佛教食品。如普醍中的醍即醍醐。另外。印证的“印”,杨肘浸假的“假”.慈保的“慈”等都是佛教术语。
在各函小序里也闻杂有佛教用语,机在函有“佛祖曰金屑虽贵,入眼为尘。”普醍函有“如释氏醍醐,以清凉味解脱诸烦恼也。”诵法函有“诵法函者,熟其记诵,便于应酬。此皆为钝根而设也。……此不可无,又不可如释道咀咒。留连于口吻”。声闻函有“声闻者,非谓辟支之谓也。”指归函有”指示学者得正脉而深明乎妙理,使不杂淆于里,而得圣贤玄奥。如大藏经以般若印心既及楞严、华严为入悟之渐。”后面还把医学与佛教的学习方法相比较。“禅家有顿悟、渐解。医须渐解以及顿悟。顿悟难离渐解。一为修己之性。一为救人之命。故有差别。”
虽然.《医藏书目》正文里有不少佛教用语。乍一读来。觉得此书佛学包彩浓厚。但是细读之后。便发现此书与一般医书没什么区别。内容是纯中国医学的。是换了件用佛教术语作为点缀的外衣。因此本书的佛学包彩是表面的、形式化的。
书目比较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医藏书目》佛学色彩的表面化,特做如下比较:尽管《医藏书目》带有许多佛学色彩。但它未收一本佛教医学的专著。其它综合目录。如《隋书·经籍志》、《通志》丝毫不带佛学色彩。却收有一定数量的佛教医学专著。
《隋书·经籍志》所收佛教医学专著有:诸药异名、单复要验方、释道洪方、疗百病杂丸方、议论备豫方、论气治疗方、释僧匡针灸经、龙树菩萨药方、西域波罗仙人方、婆罗门诸仙药方、婆罗门药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乾陀利治鬼方、新录乾陀利治鬼方、龙树菩萨养性方、寒食散对疗、解寒食散方、胡洽百病方。共l9部。另外,据书中记载。南梁的佛教医学著作。到了隋朝已经亡佚丁一些。这说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佛教医学专著,要多于《隋书·经籍志》所载。
通志》作者郑樵在《艺文志》里把所有的医书划分为26类。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郑樵把从国外传来的方书单独成类,称为“胡方。”其中包括从印度传来或译自印度的佛教医方菩作。比《隋书·经籍志》前进了一步。
另外,在脉经、明堂针灸、本草、方书、寒食散、病源、五藏、疮肿、眼药、口齿、香薰共1l类里。也收有佛教医学著作。郑樵把本草分为本草、本草音、本草图、本草用药、采药、炮炙7类。过于繁琐。如果它们算做1类的话.26个类目实际只剩20个即在20个类里有11个类收有佛教医学著作。这说明不论是从中国传来或译自印度的佛教医学著作,还是中国本土的佛教医学菁作,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中国因有医学的半数内存。
另外。《旧唐书》、《新害书》、《宋史》、《郡斋读书志》、《崇文总目》也都收有佛教医学的专著。官方正史著作收有佛教医学专著,更能表明佛教医学已超出寺院的围墙,走向世俗社会,成为对中国有医学的有效补充成分。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中国医学的不可分删的一部分。《医藏书目》作为现存我国最早的医学目录,对佛教医学这部分内容丝毫未涉及,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也自然降低了它自身的价值。上面所做的比较。是对《医藏书目》的佛教色彩的一种有力的否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艺术特色
书目比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