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县第四小学创建于1914年,是一所近百年的老校,新校占地面积56.093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
发展简史
罗甸县第四小学,距罗甸县城中心1.5千米。在清朝时期,坡球地方私塾兴起,出现了地方家族联合开办私馆,民国初期,政府对私塾教育改良成为国民教育,解放后,由群众办学逐步转为政府办学,学校教育从此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地方上设施完善、设备最齐全的小学。
学术研究
罗甸县第四小学学生生源来自全县26个乡镇及周边省内外县市,共有28个教学班,学生1606人,在校寄宿的留守儿童学生有789人。教师71人,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所二百多人的村级小学校发展至今有一千多名学生的非完全寄宿制农村小学示范校。我校办学方向,“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创新精神,人际文化建设,打造精诚团结的教师团队伍为目标”。通过多年努力,学校探索出一条“以德辅美,以德益智、以德健体、以德促全”的素质教育新思路。学校办学规模逐步壮大,由弱变强,成为今天地方上的示范校,学校先后荣获了省、州、县、镇级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学校、
贵州省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省、州、县绿色学校,贵州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
1999年9月,汪付珍调任学校副校长(2000年9月任命为校长),主持工作。在五星村村委会及村民们的帮助下,组织全校师生从布其迁入罗甸码头南面的“朗念劳”校址,并将和平小学更名为
罗甸县龙坪镇第四小学。此时的校园除了仅有两栋教学楼和一个厕所外,其它设备设施一无所有。学校开设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0多人,教师22人。县教育局对教师编制还是按村级完小规模编配。
为了改变落后的办学面貌,给师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不等、靠、要,采取了“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一手抓校园建设,重抓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校园建设和设备设施建设
在校长汪付珍及班子的带领下主动与五星、
新民市两村的村两委班子联系沟通,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学校平整操场、修路等。在1999年9月至2008年8月,自筹资经硬化操场、建好水泥地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台、单双杠、高低杠等体育设备设施,修建了校园围墙、校门、班级文化宣传栏。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修建花池,铺石板,到山上找大树移植校园,女教师组织学生栽花植草,为小树、花草松土施肥、打药。通过五星、新民两村的村民和学校师生的辛勤劳作,校园绿树成荫,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昔日黄土校园,变成了花园式学校,校园绿化面积为2000平方米。2004年先后评为县、州、省绿色学校。2008年汪付珍校长评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绿色标兵。
在设备设施上,1999年9月,就配置了图书室和仪器室。2003年5月,五星、
新民市两村的村委主任罗承彪和王忠杰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亲自出面担保为学校筹集经费配置学生微机室,2004年4月学校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各办公室配置了电脑,主管部门配备了远程教育地面接收设备一套,家委员组织家长集资逐步为班级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2008年4月完成校园网建设,全校各班级实现班班通。2008年8月,因龙滩电站下闸储水,诱发校区地质灾害,学校整体搬迁,借县职中教室上课,借县综合福利院安置在我校就读的龙滩库区移民学生和留守儿童学生328人住宿。因受条件制约,学校的这些
多媒体设备存放到2010年9月迁入现在校区后才重新启用。于2013年11月,学校对这些设备进行换代,24个班级改为电子白板,学生微机室的电脑也全更换。
时间回到2009年10月,县委、政府重新选好校址于麻叶冲,开工复建。2010年9月,全校师生从县职校和福利院迁入新校上课。新校占地面积37415平方米,建筑面积12902.28平方米,学生食堂1895.3米,学生公寓3070平方米,室外附属设施726.36平方米。
在学校每个最困难的时期,坡球的老百姓总是勇于站出来,为学校排忧解难。2000年9月,新迁学校路不通,村两委成员王祖义、王应林、王行典等组织群众修建了一条水泥小道和一条车道,2010年9月,新校刚复建,校园没有围墙,村两委成员陆庆波、王行时、王丕丰等自发组织到学校值岗,为学校分忧,分担教师工作量,维护校园安全。
通过这些举措,为全面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还给留守儿童学生和库区移民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以及2012年8月获得的乡村少年宫学校项目款,室内建好了体育活动室、科技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多功能厅、心理资询室、微笑小屋、微机室、实验室,室外建好塑胶篮球场、足球场、跑道、戏台、文化长廊、沙坑、高低杠、爬杆等设备设施。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校园变成学生的乐园、家园。
第二、抓学校制度建设
1999年9月迁入后,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各项制度规范上墙,逐学期、逐学年不断修改完善,特别是教师的竞争上岗制度、考核制度、考勤制度、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严格执行,规范了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如今学校的管理从全面化,不断转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保障了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第三、抓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更名为
罗甸县龙坪镇第四小学初期,之前由于大部份教师长期处于学校管理松懈,制度执行不严的工作环境之中,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不高,
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教育教学质量低下。学校针对现状下大力进行整顿,强抓师德师风建设,抓教师的业务学习、教研学习,以教研促教学,业务上开展“以老带新”结对子帮扶活动。
从2003年5月起,我校教师不断走上镇、县、州级的教学竞技赛场。王丹萍、孟永霞在2010年5月和2012年5月,分别获全州小学语文教学
世界技能大赛“
二等奖”,2013年5月岑红现、姚秀娟、周桂益分别获全州科学、综合实践、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大赛“
三等奖”,2014年6月王菊阜到云南昆明参加全国小学英语视频赛课评比获“二等奖”。自2004年以来,学校选送教师到董当小学、罗苏小学、沿河小学、沟亭小学、风亭中心校、董王中心校挂职支教,组织教师送教。
开展“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学校看学校”、“专家引领”等教师培训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先后到
都匀市、贵阳、
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
上海市、浙江温州、
广州市、
昆明市、
新加坡培训学习。组织骨干教师到
荔波县第二小学、
龙里县第三小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课改实验基地——都匀平浪小学、
安龙县第五小学、
习水县金洲实验小学、赤水县第一小学、
凯里市第五小学、贵阳白去区第一小学、桂林市民主小学等地观摩和交流学习。2013年9月,学校外请黔南师院的专家、教授对我校教师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
通过采取措施,开阔教师的视野,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业务能力得到提高,拓宽教师的思维空间,使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越来越强。
第四、重视德育,狠抓养成教育
学校以“先把学生培养成人,后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德育理念,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活动为载体,校内外结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每学期开学初,上好“开学第一课”,利用一周时间对学生进行校规教育,让学生铭记在校一日常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带领班级学生到学校的各功能室配合管理教师进行讲解、示范、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如图书阅读之后如何放、做科技实验材料、器材如何取用,完后如何摆放器材、练完书法后要注意桌面卫生、体育活动室的体育用品如何使用、食堂就餐要排队,用餐之后注意打理餐桌卫生、住校学生的物品怎么摆放、如何注意卫生习惯等等,都是开学第一周的教学内容。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周各在班级必上好班课,利校园广播宣传每天的好人好事,每周开展“星级评比”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演讲、讲故事、作文、歌咏、书画等比赛活动,陶冶学生,每学期邀请公安、交通、食品与卫生、电力、地质等部门领导或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上大课,规范学生在校外的行为习惯。
第五、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历年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严格要求教师既抓好基础学科的教学,又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如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学生个性的音、体、美艺术课程,在管理方面严格要求教师按课表上课,不能占用、挪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技能学科课,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学校开设兴趣小组,辅导教师每天下午放学后组织学生开展训练活动,2012年8月获得省公益基金超级大国助乡村少年宫项目后,结合我校留守儿童学生多的特点,开设音、体、美、科技、书法、棋牌等十二个大项二十九个小项的活动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喜欢的活动项目。得到
华南师范大学的帮扶,学校成为该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每年暑期大学生到我校组织学开展夏令营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
课余生活,让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更好发展。
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并没有影响我校基础学科的统考成绩,而是逐年上升。在这里以“健康、快乐、文明、发展”为校风,以“乐教、善教、会教”为教风。以“乐学、勤学、会学”为学风。学生在这所校园及家园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让这所美丽的学校真正成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习知识的殿堂。因此学校总结出了一条“以德辅美、以德益智、以德健体、以德促全”的素质教育新思路。
天道酬勤,学校先后荣获了省、州、县、镇级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学校,
贵州省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省、州、县绿色学校,贵州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省级“五好”基层关工委等荣誉称号。
纵观学校的发展史,坡球人为追求文化知识,地方群众、学校师生不折不挠,艰苦奋斗,得到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龙滩公司、移民局、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群众自发组织开展五次大规模的建校活动,从私塾起家,五次易名,私馆经过改良后命名为坡球初级小学,抗战时期改为坡球保国民小学,解放后,办学规模为村级完小,命名为和平小学、1976年增设戴帽初中班、村级完小,1999年10月为镇级完小,改名为龙坪镇第四小学,2012年7月成为县级小学校,教师编制98人,学生达1600余人,改名为罗甸县第四小学。
文化传统
清朝时期
从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开始,坡球地方文人拥现,私塾兴起,才人辈出,坡球地方家族联合办学,在村寨中心地昂谷王泽高家开办私人学馆,后迁到罗家大院。分为蒙馆和经馆两级。蒙馆为启蒙教育,开设课程为《
三字经》、《百家姓》、《
幼学琼林》;经馆为参加科举考试的童生设立,开设课程主要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
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9月(民国元年壬子八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简称壬子学制。1913年(民国2年),政府在罗县城开办师范讲习所,1914年,参加师范讲习所获得教员资格的王大昌、王泽清、陆景藩按罗斛县公署要求,按当时的“四。三”分段学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将私熟学馆进行改良为初小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自然、图画、音乐等。1922年7月第一批改良后的学生初小毕业,这批初小毕业生中王大器、陆景魁、王大原等人升入县城
高级小学就读。王大器、陆景魁后来到省城贵阳深造,直至工作。
1927年7月第二批初小生毕业。其中王大刚、陆运齐、王泽显等人升入县城高小。王大刚、陆运齐、王泽显后来到省城贵阳深造,直至工作。
8月,改良后的私熟学馆正式命名为坡球初级小学,时任校长为陆佐周,教师有王大昌、王胜兰、王彩延。经费采取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的方式办学,因无校舍,师生曾先后在村民家中、昂谷罗家大院、黄路黄家大院、降扁黄家大院上课。进一步对课程设置进行补充,在原开设的国文、算术、自然、图画、音乐的基础上,增设《
楷体金文三字经》《百家姓》,修身、体操等。1928年
罗甸县县长陈幼禄到学校视察时,对陆佐周校长的音乐课教学极为赞赏。
1930年修建学校,布其王恩仁无偿让地,坡球的村民投工投劳,出力献料,1931年秋完工,建成了土、木、瓦结构的五间校舍,全校师生进入新校上课,有学生八十多人,其中女生七人,开设有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1932年9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县小学生运动会,武术表演获集体奖,学生王泽高、罗文玉分别获甲子男组跳高、撑跳高第三名,陆运极获男子乙组蛇行竞赛第三名。
1938年,坡球
初级小学改为中一区坡球保国民小学,由王大原任校长,教育经费由
国民政府统一开支。
1948年,陆社平担任学校校长,试办高小班。
1930年至1948年,先后更换了七位校长,定出了校训:“诚朴敬义”,制定了一些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由于时局混乱,二至三年才凑合一届毕业班学生,1933年、1935年、1937年、1938年、1942年、1945年、1948年学校才分别送出七届初小毕业生,共计131人。
解放初期及文革时期(1950—1976年)
解放初期,由于地方骚乱,1950年停办,直到1954年9月恢复,改名为“和平初级小学”由教导主任王行孝主持学校工作,有教师杨庭肖和陆运丰2人,招收学生104人,开设一年级两个班。
1955年初王行孝调离,3月由教导主任毕世勋主持工作,教师增到5人,学生一百多人,开设一、二年级两个班,课程增设发展学生个性的音乐、体育、美术。
1957年9月,学生增到170多人,开设一、二、三年级三个教学班。此时,因缺教室,校领导一边借用民房上课,一边争取五星、新民两村干部群众的支持,扩建校舍,群众投工投劳,集资献料,1958年初,建成了土、木、瓦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两栋校舍。学生增加到200多人,人民公社化后,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教师人数也随着增加。此时,由于受“
大跃进的影响,三四年级以上学生统一住校及附近农户家,生活实行“
大锅饭”。
1960年至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处于最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学校办学处于半瘫痪状态,直到1963年,当地村民生活稍有改善,原辍学的大部份学生重返学校,学校得以恢复到六年级,在校学生200多人。
好景不长,1966年到1975年,学校受到“文革”的影响,全体师生也卷入这次政治浪潮中,教学秩序混乱,办学不正常。
学校复苏时期(1976—1999年)
1976年“驳乱反正”之后,学校才恢复生机,增设了戴帽初中班,招收初一学生40人,共有在校学生290余人。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舍紧缺又是一大问题,时任校长王国文与教导主任唐伏银带领全校教师、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部学生修路、拉砖运瓦,配合五星、新民两村群众增建校舍,第二年新扩建成一栋砖、瓦、木结构的260平方米的4个教室和3个办公室的校舍。1978年9月,中小学一共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多人,其中小学部400多人。在岗教师27人。学校在1977至1978学年度获全县教育教学质量“
三等奖”,初二物理亦获全县教学质量“三等奖”。
1980年,由于政府对初中办学布局进行调整和对民办代课教师进行清理整顿,初中部不再招生,1981年原有初中班毕业后停办,学校维持完小规模。同时,为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时任校长王泽渊按照上级要求,动员云里、交谷群众各在寨中开办一个教学点,设置一二年级一个复式教学班。
1984年9月,黄昌义接任王泽渊校长主持学校工作。这时,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修建的校舍已老朽塌,村委会、校领导争取得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拨款三万元,五星、新民群众集资八千元,拆除危房,于1985年9月重建成了两栋砖瓦木结构具有5间教室(南、北各一栋)的校舍。
这间期,学校狠抓学生的体育项目训练,充分发挥学校的自然优势,游泳就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增有学生王维秋、王必珍代表县、州参省内外的
世界游泳锦标赛。
1987年9月至1999年8月,王德生担任学校校长,主持工作,这期间,做好“普六”工作的验收。更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修建了学校的篮球场、搭建了水泥乒乓球台、购置了常用的体育器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课活动,特别是学校篮球场,成为坡球及周边群众节日休闲娱乐的
文化广场。
1997年,学校得到省发改委(原省计委)、信邦公司的资助,列为国家义务教育项目工程学校,重新选址于现罗甸码头南面的叫朗念劳的山堡上,于1999年8月建成了两栋教学楼(“扶贫楼“和“义教楼”),一个厕所。校园占地面积为7267平方米,建筑面积2117平方米。内有教室20间,小办公室5间。
所获荣誉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校园环境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龙坪第四小学校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州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