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汶河
为引汶济运的人工河道
小汶河又名汶宁新河,为引汶济运的人工河道。此河开挖于明永乐年间(1411年),北起大汶河南岸南城子村东开口,下至南旺分水龙王庙京杭大运河。经过三次改道治理后,现今小汶河干流上从北支入口,下至梁济运河入口,全长69.0km,总流域面积238km。
形成变迁
小汶河原为汶河上的一条溜道口,明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白英按照寻走高地,沿用旧沟的原则,将其开挖疏通成为补给运河漕运水量的重要河道,北起大汶河南岸南城子村东开口,下至南旺分水龙王庙入京杭运河。因上、下游落差较大,开挖时为降低流速,储存水量,弯曲迂回,沿走高地,滩浅而宽,全河较大弯80余处,一般宽度100—500m。至光绪27年(1901年)漕运停罢,小汶河无人问津,时常泛滥成灾。
1959年,为了解决小汶河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省水利局会同济宁市泰安市两地区及东平县汶上县两县于泗汶西北修筑小汶河拦河坝,将大汶河与小汶河隔开,并于1962年将泉河曹营以上的河道改道入小汶河。1963年将下游段从田楼改道,通过二道沟汇入总泉河。1978年,从中王庄始,经十里闸北改道入梁济运河。经过三次改道治理后,成为汶上县主要的防洪除涝及引汶补源河道。
现今小汶河干流上从北支入口,下至梁济运河入口,全长69.0km,总流域面积238km,北支从李集闸东交通桥至干流交汇处长8.3km,流域面积43.3km,东支从宁阳县的东皋村东北至干流交汇处长17.9km(其中汶上县境内长7.8km),流域面积149.2km(包括宁阳面积107.93km)。
南旺水利工程
大运河山东段,济宁市东平湖一段是京杭大运河地势最高的一段,而济宁城北的南旺镇是号称是运河的屋脊,是运河的“肠梗堵”。宋礼疏通会通河以后这段仍然无水不能通航。便“微服私访”,遇见白英。白英老人是汶上县人,他曾任十多位运河民夫的领班,十分熟悉山东省境内及其附近的地势、水情。为宋礼出“奇计”,在大汶河坎河口修筑5里长“戴村坝”(此地地形高出南旺分水坝30余丈),汶水在此原来为向西北流,通过“戴村坝”堵水,通过新开80余里的小汶河水道,引汶水向东南流至大运河的南旺分水口,进行南北分流。同时修建的配套工程还有引上游诸“泉水”入汶河,在南旺修“水柜”(南旺湖)等措施,保证了运河的通航500年。白英老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治河之功,后人评论可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白英死,朱棣敕封之为“功漕神”,以后又为他修造了“白公祠”,清代皇帝还有加封,香火不断。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实践者出真知。
明万历戊申《汶上县志·山川》载:“邑之川马汶……永乐九年(1411年)尚书宋礼始筑坝于戴村,遏汶全流尽出南旺……。”清宣统三年《汶上县志·山川》载:“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浚会通河,用老人白英大汶口遗址之西,西距东平城六十里之戴村坝遏汶南流由戴村南开河九十里至南旺镇分水口入会通河济运”。故名小汶河。
开凿小汶河
大汶河原属汶河下游的一个岔流,分流口在现在汶上县的四汶集。这条河在后唐以来已逐渐淤塞,宋礼、白英“引汶济运”时,利用这些废河加以连通并引至南旺,名为小汶河。由于引大汶口镇门上无建筑物控制,而汶河又是一条大河,所以那时小汶河分流水量很大。初时,没有大堤,洪水到处外溢形成水灾。直到明朝中后期才配套设置了防洪排洪工程,包括小汶河两岸的东西大堤及泄水斗门等。
建南旺分水口
南旺镇一带号称“水脊”,是大运河全线的至高点。戴村坝截拦大汶河水,经小汶河达南旺而流入运河。为调节入运之水的南北流量,便于此至高点建造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称之为“龙王分水”。该分水的建造,先是在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的丁字口的对岸,筑砌了一道近300米的石护坡,以抵挡汶水的冲击。而后在河底部建造了一个鱼脊状的石拨,以石拨将汶水分流南北。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民间所传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后经考证,实际分流比例近于六比四,可见民间传说的分流比例是基本正确的。
戴村坝坐落在山东东平县南城子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华里的大汶河上,建于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明朝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老人“南旺导汶”的方法,在此地筑土坝“五里十三步”,将大汶河水拦截南趋,使汶水流入南旺湖,充分利用南旺湖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势,把汶水分成两道,十之六向北流入临清,十之四南流泗河。使南北运河畅通无阻,提高了水运能力。到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侍郎万恭见土坝南头的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冲。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总河潘季驯又将此段拆除,另筑石坝,取名玲珑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尚书舒应龙又在此坝南北合筑一坝,取名乱石坝和滚水坝,并铸以铁扣以连接筑坝石料,使其坚固。清朝时期对戴村坝作了数次整修,改名北部叫灰土坝,中部叫太皇堤,南部叫滚水坝。1959年小汶河筑坝堵截后,已完全失去“引汶济运”的作用,但仍起着稳定河槽,控制河势,拦沙缓洪,抬高水位,引水灌溉等作用,有利于大清河堤防安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成变迁
南旺水利工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