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骆驼
琵亚芭苏伦·戴娃执导的电影
《哭泣的骆驼》是由德国、蒙古联合制片的90分钟纪录片。该片由琵亚芭苏伦·戴娃、Luigi Falorni联合执导,于2004年1月8日在德国上映。
该片通过讲述蒙古南部戈壁一个游牧家庭的普通生活,向人们展示了草原人勤劳、纯朴、善良的性格。
剧情简介
在广辽无边的蒙古戈壁滩上生活着一个典型的游牧家庭,他们以养羊、骆驼为生,虽然清贫,却生活得恬静、愉悦,一家四代人每天都会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稍大一点的孩子们会在羊群中尽情嬉戏。夜幕降临的时候,在戈壁上宁静的月夜下,爷爷会给孩子们讲述一个个久远的神话。
春天来了,这个游牧家庭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崽的最繁忙的时期。一只母骆驼遭遇了难产,牧民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帮助母骆驼艰难地产下了一只罕见的白色小骆驼。也许是骆驼母亲在妊娠中历经了太多的煎熬与痛苦,幼子出生后,它拒绝接受这个可怜的新生儿,拒绝让它分享自己的奶水和母爱。
在风暴肆虐的戈壁滩,得不到母亲关爱的小骆驼身体越来越虚弱,日夜不停地发出令人揪心的哀号,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小骆驼随时都面临着被饿死的危险。所有人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希望母骆驼能够哺乳小骆驼,却都无济于事。最后,一家人决定使用草原上最古老的办法——音乐仪式,来感化骆驼母亲。于是牧民决定派两个儿子穿越危险的沙漠,去百里之外的城里请琴师来举行原始仪式。他将是拯救这只小骆驼的唯一希望。
一路上,从一望无际的戈壁,到逐渐出现的依次排开的电线杆,再到初现繁华的小镇,两个孩子的视野逐渐从原始朴素的生活景象过渡到现代生活。当他们终于到达了乐师所在的热闹的市镇时,无数在戈壁滩上见不到的新鲜玩意冲击着他们的视线:电视、冰激凌、学校、楼房、摩托、汽车等等,弟弟更是深深地被电视里的动画片所吸引,产生了请求父亲买一台电视机的愿望。而比他稍大的哥哥似乎要理性得多,直接宣告了弟弟梦想的破产:“买一台电视机需要十几头羊,买了电视机就需要电,那就需要一群羊了。”在遥远的戈壁滩上,没有电,也看不到现代文明的身影,唯一现代的东西,就是爷爷的收音机。
在最后的时刻,背着马头琴的乐师终于赶到了骆驼的身边,有了他的演奏,一个原始的拯救幼驼的仪式开始了,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女主人轻扶着母骆驼,吟唱起来,没有歌词,声音里充满了温柔和爱意。母骆驼的眼睛渐渐湿润了,大滴大滴的眼泪流了下来,她被感化了,当小骆驼被带到妈妈身边时,母骆驼终于不再拒绝它了,而是安静的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开始用自己的乳汁拯救这只濒临死亡的幼儿。全家人都送了一口气,并高兴地唱起了歌。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制作单位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影片的导演是蒙古族,主题歌是蒙语歌,但投资方是德国慕尼黑影视学院。影片由两名慕尼黑电影学院学生创作并拍摄完成的,在干旱辽阔的蒙古国的戈壁沙漠上,他们完成了全部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工作。以蒙古人的角度,深入蒙古大漠贴近族人生活,主要拍摄的是骆驼与人的生育、起居。
影片以两条线索贯穿始终:母爱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故事开始在骆驼繁殖的季节,影片中用了很多的细节来表现其他小骆驼与母亲的和谐关系,以及牧民家的女主人对自己的子女的关爱。
在影片的片尾,骆驼也作为演员出现在演员表,母骆驼和小骆驼的名字分别是:Ingen Temee、Botok。
播出信息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影片中众多业余演员的表演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主要是因为影片感人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却干净清晰,没有添加任何多余的画外音或说明字幕,但确实非常容易让观众理解,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那个感人至深的场面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纽约时报》评)
该片所反映的人与动物相处的内容其实是蒙古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观众把游牧民族的生活看作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厌倦了现代文明,渴望一种原始的、回归大自然的生存状态,这正是它能够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多伦多明星报》评)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演员表
职员表
制作单位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播出信息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