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制度提出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19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
制度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
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大理论成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主题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旗帜代表形象,旗帜代表方向。毛泽东同志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早在20世纪之初,探求拯救中国发展之路的中国仁人志士曾经举起过这样那样的“旗帜”,但都没有把中国引向光明。后来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一面伟大旗帜——
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第五,必须牢固树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除了坚持和发展其道路、理论和制度外,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第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最后,还必须坚定不移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继续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把握主题是为了深化主题、拓展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大主题、一篇大文章,继续推进这个大主题、写好这篇大文章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职责和伟大使命。
六大表现
中国模式的成就,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效功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中国制度在中国模式形成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经挫折,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
中原地区实际,明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社会全面进步,人民享受越来越好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成为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的强大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崇高理想、雄才大略和为国为民的济世精神,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既民主又集中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可以最为广泛地调动、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全力以赴地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在全民中享有崇高声望,成为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在各个领域推进的核心力量。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和人民的进取精神。对于模式形成和制度完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体制缺陷和机制弊端,对于外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能够运用
改革开放的力量,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不断进行调整,确保模式与制度不僵化、不停滞,确保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舆论和社会力量,尊重民意,依法监督,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创造和谐发展氛围,营造稳定的国内环境,确保国家发展进程不致中断和被破坏。
五、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构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和平环境。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国家的现代化目标。这个目标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理想和追求。
新中国成立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成为建立新模式、新制度的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温饱生活、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继往开来、相互衔接的阶段性目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举国体制解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兴建跨越多个五年计划的长江三峡、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世纪性工程;组织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和遭受重大灾害的地区实行对口支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的执政党、
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政治协商会议、各民主党派都依法按时实行换届,而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蓝图从未中断,重大政策连续、稳定,政府、社会、企业直至个人都从长期发展中获得多种利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深入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抽象的,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们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在政治领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政体。近代的中国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有过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中国共产党拯救民族于危难之时,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紧紧依靠人民。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就确定新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1954年正式建立以后,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民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得以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达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重要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创举,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中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促进了新型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是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个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它立足于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经济领域,中国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为有效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中国还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制度支撑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原地区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
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在文化领域,我们党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根据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一是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即“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是面对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社会领域,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着力凸显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
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全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各种严峻的挑战会接踵而来,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要不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境的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制度前景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取得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早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绝对贫困彻底消除。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具有显著优势,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身的问题。特别是疫情袭来时,“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破除了对西方的迷思。此前美国公司发布的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95%,而美国只有48%,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