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龙脑香
侧膜胎座目龙脑香科的植物
东京龙脑香(学名:Dipterocarpus retusus Bl.)是龙脑香科龙脑香属大乔木,高可达45米,具白色芳香树脂;枝条光滑无毛,叶片革质,广卵形或卵圆形,上面被白色伏毛,下面被疏星状毛,托叶披针形,绿色或红色,总状花序腋生,花萼裂片为线形,三角形;花瓣粉红色,芳香,长椭圆形,花药线状披针形,花丝线状,子房长卵形,花柱细柱状,坚果卵圆形,5-6月开花,12-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及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潮湿沟谷雨林及石灰山密林中。
该种材质略硬重,通常用于房屋建筑和桥梁等;树脂含量丰富,可作工业用及药用,与麻纤维混合后还可以填塞船缝。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约45米,具白色芳香树脂;树皮灰白色或棕褐色,不开裂或仅基部纵裂。枝条光滑无毛,具皮孔和较密的,环状托叶痕。叶革质,广卵形或卵圆形,长16-28厘米,宽10-1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中部以上具波状圆齿,上面被白色伏毛,后脱落无毛,下面被疏星状毛,侧脉16-19对,下面明显凸起;托叶披针形,长达15厘米,绿色或红色,无毛(幼树时被星状毛)。 
总状花序腋生,有2-5朵花。花萼裂片2枚较长,为线形,3枚较短,为三角形;花瓣粉红色,芳香,长椭圆形,长5-6厘米,先端钝,边缘稍反卷,外面密被鳞片状毛;雄蕊约30枚,花药线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基部箭形,相连,药隔附属体芒状,花丝线状,基部扩大为披针形;子房长卵形,被绢状绒毛,3室,每室具胚珠2枚,花柱细柱状,中部以下被长绢毛。坚果卵圆形,密被黄灰色短绒毛;增大的2枚花萼裂片为线状披针形,鲜时为红色,长19-23厘米,宽3-4厘米,革质,先端圆形,具3-5脉,被疏星状短绒毛。花期5-6月,果期12-1月。
生长环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自部百抄(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屏边苗族自治县绿春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西部(盈江那帮坝)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潮湿沟谷雨林及石灰山密林中。 
生长繁殖
选种:选择干形通直、粗壮,胸径20厘米以上,种子结实较好,无明显病虫害的东京龙脑香作为母树,人工采集其中部和中下部位结实良好的种子,或收集母树下散落不久、成熟、新鲜的种子。
播种:龙脑香科树种种子容易丧失发芽力,因此种子采下后用竹、藤编织的容器盛装种子,并分层用不同湿度的苔藓植物或河沙保存,迅速播种。
育苗:育苗基质苗床建于温棚内,基质选用沙质壤土、腐殖土、珍珠岩和锯木屑,比例为3:3:2:1,基质配好后应加总重量0.5%的多菌灵可湿粉剂,充分混合均匀,并用3000倍吡虫啉喷淋防虫。 
栽培技术
幼苗出土后,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打开遮阳网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幼苗长到10-15厘米高时就可以移栽。幼苗主根发达,侧根须根较少,移植较困难,最好用营养杯或塑料袋育苗。
移栽前先准备好营养袋及营养土,营养袋选宽高比为20厘米比2度5厘米为好,营养土选比较肥的壤土、中粗河沙及锯末,以4:1:2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有机肥拌匀装袋,把种苗移栽于营养袋正中即可,移栽后浇透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达30-40厘米时即可野外定植。 
主要价值
经济:东京龙脑香木材暗灰色,材质略硬重,干燥不当,表面多微裂,也易翘曲,对虫害的抵抗力弱,通常用于房屋建筑,经防腐处理之后可作枕木,桥梁等;树脂含量丰富,可作工业用及药用,与麻纤维混合后还可以填塞船缝。 
生态:东京龙脑香是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物种,也是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对于热带雨林的群落层次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消失不仅仅是该物种的灭绝,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物种的消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致危因素:生态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过度的利用和采收及环境污染等均是导致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 
保护措施:人工繁育和栽培是促进东京龙脑香快速恢复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采用人工育苗,野外迁地栽培是保护物种、修复生态的有效方法。
2022年5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到国家Ⅰ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东京龙脑香。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9-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生长繁殖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保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