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
起源不祥,传说源自
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理,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以上历史。
简介
澧州大鼓是一种湖南省湘北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最早为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改革开放后走进茶馆,演变为二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道具为一面大鼓,通常 为堂鼓,蒙牛皮、木质框架、配鼓一副,尾部常系红布或丝绸,演奏时敲击鼓面、鼓边,发出不同音色;部分曲目(如《送歌郎》等)外加铜锣、铜钹;特定场景下还可增加唢呐、月琴、小三弦等伴奏乐器。
澧州大鼓传播范围较广,以澧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东到安乡县,南到常德、桃源县,西到张家界慈利县、桑植县,北到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石首市。
大鼓之音遍响湘鄂边境,是荆楚祭祀文化中的一种
曲艺形式,因而澧州大鼓又名湘北大鼓。
2012年,澧州大鼓被列入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传说
关于澧州大鼓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
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为表孝心,讨得母亲欢心,周孝王便时常陪伴母亲左右,还经常边敲桌子,边给母亲讲故事。周孝王孝敬母亲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景仰,其事迹与行为逐渐流传至民间。后来,人们将敲桌子又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最终发展成孝鼓,到
庄子时已形成了丧鼓。
至今,
澧县艺人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周公治其礼,
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大鼓声声传孝心,澧州大鼓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孝德孝义。
传承发展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澧州有一落第秀才苏金福(1779年-1842年),因屡试不中而浪迹江湖,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并爱上了丧鼓艺术。他利用自己的满腹才华对丧鼓进行改革,规范整理了唱腔,定出了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大大提高了丧鼓的艺术表现力。
他后半生致力于
鼓词创作,先后改编、创作了《
白蛇传》、《半日阎罗》 《白马驼尸》 《京都风云》 《小八义》等20多个唱本,为澧州民间艺人奉作范本。对艺术的痴狂与热爱,奠定了苏金福的大鼓人生。对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也注定了他必然要成为艺人们永远铭记与膜拜的师祖。
从可查的七代艺术师承关系着手,由此推算,澧州大鼓艺术的发展史应在四百年以上。
曲艺特色
唱词句式
澧州大鼓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为十字句等。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他词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2个:天、地、人、和、豺、狼、虎、豹、红、黑、花, 楼。
唱腔板式
澧州大鼓唱腔十分丰富,分孝堂专用调及说书正调二部分。
• 孝堂专用部分中的小调较多,并且地方特色较浓,如凤阳歌、姜女儿调、请神调等,尤以大送歌郎调最具特色,唱词结构为二人穿插唱七字句和五字句,音乐发声上为一人本嗓,一人小嗓,旋律悠长,听后难忘。
• 说书正调部分共有五个板式即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每个板式又有不少腔,如一流的“平腔”、“硬腔”,二流的“软腔”、“讨米腔”,三流的“流水腔”、“哈哈腔”、慢板的“大悲腔”、“大颂腔”,数板的“垛子腔”、“吟诉腔”、“告苦腔”等。
形式内容
孝鼓、说书和寿鼓,是澧州大鼓的三种演唱形式。
以孝鼓为主,说书主要在茶社演出,寿鼓则是为老年人祝寿时演出。
演唱内容主要分开场小帽、孝堂专用类,寿堂专用类和说正书四类。
1.开场小帽类似快板小段,一则向听众自我介绍,请听众支持他的演唱;二则向东家致谢,创造良好的演唱气氛;三则以“打人本”的方法(即“脱口秀”),用风趣、幽默、搞笑的语言调动听众的热情,控制现场秩序。
2.孝堂专用类,主要展示请神劝亡的过程,同时劝诫世人恪守孝道、勤劳善良、修身养性等优良传统。
3.寿堂专用类。则是祝寿。三星临凡 打加官,阔喜钱。
4.说正书类,讲究见好书就打,长短篇不拘,号称有数千数百本之多,常以唐宋历史传奇故事和凡人琐事为主。
顺应时潮,也偶有时下新作,如革命时期的反特故事、反映
西藏自治区农奴受难史的《巴山血泪》、
计划生育宣传类、宣传新时期人物新风的《闪光的警徽》等,或劝诫子孙学好的,如《我劝儿子离网吧》等。
四大流派
澧州大鼓经历了叫化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经过400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已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以“澧州官话”为体系的四大流派,即东腔、南板、西调、北路。
1.西调以李启正(1905—1989)为代表,该派演唱以情节见长,腔板较为激越流畅,转腔圆滑词不受七字句限制,曲式结构较为灵活,音乐溶有少量的地方小调;
2.东腔以金忠孝为代表,唱腔中进一些荆河戏、花鼓戏曲调,以“唱”见长,善于抒情。传人有余振扬、马丽君等;
3.南板创始人为苏金福(1779—1842)该派严守祖规,世袭传统,唱词结构是七字句,道白以“澧州官话”为主,故又称“官话派”、“一沟儿流水板”,它唱腔规范,打击伴奏严谨,音调单纯,由于它具有传统的继承特点,因而对研究澧县曲艺音乐的世袭沿革都有重要价值,该派的传人有郭祖敦、周召学等;
4.北路代表艺人有刘清斌等,该派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它吸收众家所长,补已之短,其唱腔灵活性较大。
当今发展
澧州大鼓在
澧水流域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为澧县老百姓夺得了荣誉。澧州大鼓曾多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放。艺人中有周子房、李金楚被纳入
中国曲艺家协会,周召学、刘清斌、王方、刘静等22人加入了
湖南省曲艺家协会。澧州大鼓艺人在宣传党的各项中心工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 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
2006年在
临澧县,由
常德市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
湖南鼎城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首届鼓王擂台赛,在澧水流域引起了人们对澧州大鼓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2008年
澧县举办了常德市第二届
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
2010年
石门县举办了常德市第三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
2012年常德市第四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于7月27日——28日在
津市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