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小米,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塞小米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早在先秦、西汉军屯时期就已经大规模种植。2008年07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塞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安塞小米以其优良的品质著称。谷子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尤其是人体必需的
色氨酸和
甲硫氨酸含量较高。每百克中分别含有192毫克和297毫克,均高于大米、面粉、玉米。此外,安塞小米还富含
维生素e和其他谷类作物相比更高。谷草也是一种优质的饲料,适合喂养大型牲畜。安塞小米颜色金黄,颗粒饱满,光泽度高,口感黏糯香甜,油脂丰富,即使长时间储存也不会变质。
安塞小米的
蛋白质含量高达13%,其中包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脂肪含量为4.5%,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高达85%。同时,它还富含多种
维生素,粗纤维含量相对较低。
安塞小米的生产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安塞区地处西北内陆
黄土高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2.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7.2℃,极端最高气温36.8℃,极端最低气温-23.6℃。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无霜期174天,年日照时数2491.5小时。这些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谷子的生长,能够满足谷子对积温和日照时间的需求。安塞地区的土壤类型为黄绵土,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充足,非常适合谷子的生长。此外,
安塞区内没有矿山、工厂等污染源,空气质量和耕地环境良好,农业生产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使用量较少,从而保证了小米生产的无公害化。
安塞小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以前。在中国最早的栽培作物中,谷子占有重要地位。在
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发现了六千多年前的粟谷堆和陶罐中的
草谷子。在黄河流域,谷子一直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安塞县志记载,谷子在安塞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位居各类粮食作物之首。历史上,无论是先秦、
西汉的军屯时期,还是隋唐宋元时期的农牧混合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的农耕发展,谷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安塞小米作为军队的重要食物来源,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安塞小米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年产2万吨,产值超过3000万元。
截至2005年,安塞小米的总产量达到了2万吨,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2%。到了2007年,总产量增至1.68万吨,占
安塞区粮食总产量的25.5%。
安塞小米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杨凌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
后稷奖”,并在2008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小米的谷皮脱粒率应大于98%,杂质总量小于0.3%,
碎米方便食品比例小于4.0%,水分含量小于12%。
安塞小米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可在满足相关条件下,向
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