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乔·希尔的20岁
瑞典青年,1910年只身来到“机会天堂”的
美国闯天下,饱受贫穷的压迫。后来他创建工会把工人团结起来,对资本家和政府的无良迫害进行抗争,还通过自己创作的
民歌作为斗争的鼓舞手段,最终遭受美国政府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名判处死刑。
人物简介
乔·希尔(1879年10月7日 - 1915年11月19日),原名约尔·埃曼纽尔·赫格伦德(Joel Emmanuel Hägglund),又名约瑟夫·希尔斯特伦(Joseph Hillström),是一位
瑞典裔美国劳工活动家、歌曲作者,也是工业工人世界组织(IWW,通常被称为“沃布利斯”)的成员。他以其创作的政治歌曲和漫画而闻名,其作品表达了流动工人艰苦斗争的生活,并呼吁工人组织起来改善工作条件。1915年,他因被控谋杀罪而备受争议地被处决,成为工人运动的烈士和象征。
1915年的某一天,美国50个州有49个州收到了一个人的骨灰。那49个信封包裹的是一个流浪者、歌曲家、工会骨干、烈士的灵魂,它同样包裹着一个经典的
美国传奇:流浪、音乐、理想和反抗。而那万人送葬的场面,更证明了一个人变成神的过程,他的生和他的死同样不平凡。他就是乔·希尔。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希尔踏足美国是1902年10月,从1879年降生于
瑞典开始,他的家庭就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父亲,一个列车长,在一次事故中身亡。15年后,他的母亲也遭遇疾病而故。7个兄弟姊妹的家庭一下子困顿异常,于是希尔和他的一个兄弟想到了漂洋过海。
刚开始,在哥俩天真的眼中,正处于政治
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又崇尚个人奋斗的美利坚,显然是一个摆脱贫困、谋求财富的理想国度。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最初10年,
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膨胀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
贫民窟扩大,犯罪率居高不下,妇女和儿童身受的剥削越来越严重,产业和金融兼并集中发展,托拉斯垄断抬头。享有特权的少数人永远保持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而大多数平民则被抛到了巨轮之下,被碾压和践踏,成为工业社会发展的
铺路石。
为了生存,希尔不得不从事一切行业:
清道夫、码头工、矿工、伐木工甚至在纽约的酒吧里帮助别人倒痰盂。在厌倦了城市生活后,他离开了贫民窟开始流浪,而他的整个资产就那么点稍微流利的
英语。
那时候劳工队伍竞争很激烈,找一份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一些职业骗子兜售一些工作机会,而当别人付款后寻觅地址而去的时候,往往找到的不过是一个骗局。另一些骗子就和雇主相勾结,他们虽然能够提供好工作,但是在你工作刚刚进入状态后,他们立即把你解雇,这个机会又卖给其他人,如此反复,周而复始。除此之外,那个时代的工伤惨剧就像上
麦当劳必须喝可乐一样稀松平常:
纽约的一家衬衣厂起火烧死146人;
西弗吉尼亚州莫蒙加矿井爆炸,结果了362 条矿工性命;匹兹堡钢铁工人一周要工作6天,而且一班要上12个小时。谁敢提出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的话,那这个人一般是立即被解雇,这还算仁慈的,一顿好打甚至是杀害都不算夸张。面临这样恐怖的大环境,希尔的觉悟不可遏止地生长。
歌曲创作
1910年,他在
加利福尼亚州码头做工的时候加入了世界产业工会。世界产业工会是
美国劳工联合会下属的一个激进派。当时熟练工人进劳联,激进工人进产业工会,它们的分野就在于是改良还是革命。劳工联合会提出的口号是“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工资水平”。而产业工会打出的旗帜是“废除工资体系”。它们在1905年正式决裂。
虽然美国劳工联合会不主张暴力,当时它们也倡导“直接行动”,例如怠工、破坏机器的行动。而世界产业工会号称有10万成员,但它每次采取行动时,参与者与数字实在不成比例。可它行动实在积极,在20世纪开始的几年里,产业工会直接领导或间接参与了至少150次罢工。
乔·希尔献身工会事业,是以歌曲来介入的,他是一个积极的煽动者。路易斯·莫雷,(一位工会会员)描述了1912年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加拿大)工人罢工时说:“希尔在我们罢工营地呆了一周多。我以前并不认识他,但是很奇怪,很多工人非常熟悉他。希尔在罢工第一天就写了一首歌《弗雷泽河流向何处》,它为每个人所传唱。”
达雷尔·莫雷也提到乔·希尔的另一个特征:他经常在罢工现场来去自由。说得通俗点,有点像
古龙笔下的
楚留香,踏雪无痕,行踪飘忽。
美国学者至今都不能把希尔在美国活动的事件编成年谱,因为他的脚步是流动的,是无法预测的。这个蓝眼睛黑头发的人经常一下子在
费城,一下子又在夏威夷。1905年,他从克利夫兰寄了
圣诞节贺卡给他在
瑞典的助手,1906年,他又给瑞典的报纸写了稿,描述当年的旧金山大地震的惨状。他的私人信件描述了他在美利坚大地上到处帮助策划罢工,推进工会事业的情况,但是从当时的报纸上人们又往往发现的是另一些相互矛盾的信息。
即使在当时,人们也有些疑惑。因为每当有叛徒向当局告密以破坏罢工时,警察们从未抓住过希尔。
达雷尔·莫雷写道:“一件事情总是困扰我们,当局在每次突击行动中,希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据说,1911年1月,希尔还与几百个工会成员以及
墨西哥的反政府分子控制了墨西哥西北部城市
蒂华纳。他们想推翻墨西哥独裁者迪亚斯的统治,在这个城市建立一个“工人自由”的国度。只不过后来墨西哥军队把他们的梦想击碎了。当然,有人就这事向希尔求证时,他却否认自己如此干过。这更加剧了希尔的神秘特征——他好像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又好像什么地方都没去过。
希尔的歌曲也是他神秘性的一部分。他是一个创作者,在工会、在旅途、在监狱里他留下了许多曲调和诗歌。他熟练地用
钢琴、
小提琴、
班卓琴或者
吉他来谱曲。当他的工会同事们把他的单曲结集成《怒火焚烧的歌》时,希尔的名头更加响亮了。
他创作的《叛逆少女》《传教士和奴隶》《世界工人们,醒来》《我从来就是一名战士吗》《踏步走》《我们需要什么》《血给你力量》。一支支的歌曲在大型政治集会、聚满示威群众的街角还有无家可归的人群当中传唱,激起他们愤怒和勇气,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界。
希尔的《传教士和奴隶》被认为是他在美国创作的最好的歌曲。现在
美国还有歌手在演唱它,歌曲讽刺了那些宗教领袖要求劳苦工人接受现世命运的安排,而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传教士夜夜来布道,
告诉你啥坏啥是好;
你若问为何饿肚皮,
他就好声气回答你;
天堂里有的是面包,
到时候你会吃得到;
先干活祈祷睡稻草,
死去时天堂有甜包。
他从来没有死去。
被捕过程
几乎是某种宿命,像希尔那样的个体,必定要一边燃烧所有能够发光的体质,一边去迎接他不同寻常的熄火,属于绝唱的一次。
1914年1月10日晚上10点,
犹他州首府
盐湖城。杂货商
约翰·赫宁甘和儿子正要关门打烊的时候,闯入了两个蒙面男子。据莫里森最小的儿子
梅林回忆(他是唯一的目击证人):两个男子挥舞着手中的枪,叫嚣着,“我现在要惩罚你们!”莫里森父子刚想拔枪反抗,立即被暴徒们击毙了。而后,歹徒们逃了,其中一个人还在逃命的时候还狠狠地推了梅林一把。
警察把这件“6·16”内蒙古牙克石特大凶杀案动机定性为仇杀,因为钱柜里面的钱根本就没动过,而莫里森曾经在这个城市当过5年的警察,得罪过不少歹徒,说不定正是那些人报复来了。警察立即展开了调查,最后逮捕了三四个嫌疑人。
非常不幸的是,希尔也落入了嫌疑名单。希尔本来是在去
芝加哥的途中落脚于
犹他州的一个
瑞典老乡家。案发当晚,他离开了老乡家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返回。他的衬衣上沾满了血,他于是去医生那里寻求治疗,医生把这事通报了警察局。1月13日,警察逮捕了希尔,指控他就是凶手。
审判于6月17日开始,持续了一年多时间,随着希尔的工会成员的身份得到了确认,法庭上对他的厌恶情绪与日俱增,有件事很清楚,犹他州不喜欢工会组织,而工会组织也讨厌犹他州。法庭不仅允许
检控官可以依靠旁证定罪,甚至还主动参与到阴谋中。莫里森的小儿子
梅林因为年纪小不能确认那两个蒙面人,但是在州检察官的唆使下,他的智力突然成长起来了,他认为希尔就是当晚的蒙面人。
希尔本人也古里古怪,他竟然在法庭上拒绝透露案发当天他的动向,只是说身上的枪伤上关系到一个女人的名节,所以他不能透露。他的行为更加让陪审团厌恶了。在大多数
犹他州人的眼里,希尔的案子非败诉不可了。1915年6月27日,在经过简短的合议后,陪审团决定希尔的谋杀罪名成立。
当工会工人听到写过《传教士和奴隶》的作者希尔要面临被处决的境地时,数千封信飞向了犹他州。世界产业工会发动起来了,他们派出代表到
盐湖城提出抗议。其他方面的力量开始牵涉其中:盐湖城的大主教请求给希尔减刑;州众议院一位议员也提出减刑的要求;
瑞典驻盐湖城特使也表达了个人对此事件的关注;
澳大利亚“大石头城”的工人甚至威胁要抵制美货。这还没完,9月30日,
犹他州州长收到了美国总统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发来的电报,委婉地希望州长妥善处理此事。
本来希尔的案情犹可婉转,但总统的来信却激起了犹他州人的愤怒:因为总统亲自干涉了一件本属于州权范围内的事。犹他州高等法庭明确表示,决不重新审理此案。
10月,希尔就在监狱里的一间房子静静地等待死期。他在最后的日子里给
芝加哥的工会领导人比尔·海伍德写了封信,请求死后要把遗体运出犹他州,他幽默地表示:“不想死后也在犹他州被抓。”就是在这封信里,他的一句话现在还在世界上被反复引用:“不要浪费时间哀悼我——组织起来!”他还留下了最后的遗愿:
我的身体,
噢,如果能选择,
愿它悉数化为灰烬,
等到轻快风儿吹起来,
带到开满鲜花之所在。
死刑判决
1915年11月19日,希尔被执行了死刑。一个医生用听诊器测出了他的心脏位置后,用白纸剪成了心形图形贴在胸口。5个行刑手站成一排,而希尔的眼睛被蒙上了黑布,他坐在一张椅子上。
乔·希尔——一个男人、移民、理想主义者、工会骨干、诗人——死了。
希尔的死,人们普遍怀疑富裕的大矿主进行了肮脏的幕后交易,今天,
美国的法律界也公认,指控希尔的证据完全不能作出死刑判决。正因为希尔莫名其妙的死,引起了人们对他的种种议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好战的劳工煽动家,另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启蒙英雄;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对别人性命毫不在意的诗人,另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为推进工人事业故意牺牲自己生命的“罗宾汉”。
当世界产业工会把希尔的遗体运到
芝加哥总部时,3万名工人拥挤在大街上为求一睹遗容。大家唱着希尔的歌曲,朗诵着他的诗歌,他们一边痛惜烈士的惨死,一边高声诅咒
犹他州。他的遗体最终火化,其骨灰由信封寄达了美国49个州,犹他州除外。1916年5月1日,那年的劳动节,在希尔家乡瑞典加维尔,被命名为乔·希尔的公园里,一撮细小粉末撒落于一棵樱桃树下。
多年后,希尔成为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阿尔弗雷德·海斯写下了《昨夜我梦见乔·希尔》,这首歌立即传唱于全国:
昨夜梦见乔·希尔,
栩栩如生同你我。
我心底惊讶不禁问,
啊!乔你十年前就已离开。
怎会再度重逢于人世间,
不,他告诉我说,
“我从来没有死去过”,
“要知道我从来没有死去过”。
社会影响
乔·希尔的生平和死亡一直是人们猜测的对象。威廉·M·阿德勒在2011年出版的希尔传记中提供了一些可能的不在审判中提出的不在场证据,暗示希尔可能是无辜的。希尔的故事和音乐继续激励着工人阶级,他的遗嘱和最后的话语“不要哀悼。组织起来。”成为了工人运动的口号。他的生平和死亡激发了许多书籍、诗歌和歌曲,包括阿尔弗雷德·海斯的《昨夜我梦见乔·希尔》,这首歌成为了工人运动的一部分。希尔的故事成为了工人阶级斗争和不公正对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