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菊头蝠(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是
菊头蝠科菊头蝠属的动物。
中菊头蝠体形中等大小,前臂长平均51毫米,尾长低于头体长的一半。第3、第4和第5掌骨近等长;第3指第2节特别延长,大于第3指第1节的150%。蹄状叶较宽阔,两侧各有1附小叶;鞍状叶中央两侧内凹,联接叶低圆,顶叶近等边三角形。
中菊头蝠
颅骨眶间最窄。眼眶最大,平均可达6.32毫米。鼻隆成球形,后鼻凹三角明显,腭桥最短。
中菊头蝠上颌门齿齿尖具双尖,第1上前
臼齿排列于齿中线之中。下颌第1门齿稍大于第2门齿,第2下前臼齿位于齿中线之外缘,故第1下前臼齿与第3下前臼齿基缘相接。齿式=32。
中菊头蝠栖息于
热带、
亚热带地区海拔290-2000米的潮湿的山洞和废矿井的坑道。
中菊头蝠常单只或成群的倒挂于岩洞侧壁上,栖息高度约2-3米,同洞栖居的曾见有
鲁氏菊头蝠、
角菊头蝠、
蹄蝠、毛腿鼠耳蝠和折翼蝠等。
冬眠时受干扰不惊飞,胃内无食,肠内宿粪也很少。4月份陆续出眠。白天在洞内休息,约19:30出洞取食,
捕食蚊类、
蛾类等昆虫,肠长约为体长的2.68倍(2.2-3.1),一般23:00以前多数已返回洞内。
中菊头蝠是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物种,广泛存在于南亚、中国和东南亚,没有这个物种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种群分布不零散,发展趋势稳定。
中菊头蝠海南
亚种(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 hainanus),J. Allen于190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海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云南省、
四川省、
湖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印度。
中菊头蝠东南亚种(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 macrur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江西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徽省、
江苏省、
福建省、
浙江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