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谷浩
滨谷浩
滨谷浩(Hiroshi Hamaya,1915年3月28日-1999年3月6日或15日),是一位日本著名摄影家,以其对日本乡村的摄影而闻名。他的职业生涯从193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9年。滨谷浩在东京下谷出生,成为自由职业摄影师后,曾在四十年代初期到中国从事旅行摄影。1960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合作成员,是该社第一位日本摄影师。他的作品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友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县去世。主要作品有《鸟瞰珠穆朗玛峰》《插秧女》《我看红中国》等。
人物简介
滨谷浩(1915年3月28日-1999年3月6日或15日)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日本摄影家,以写实的创作方法著称,作品线条粗矿,气势豪放。他的摄影实践超过五十年,曾报道20世纪40年代后期共产党的建立。
滨谷浩于1956年第一次访华,回国后举办“我所见到的中国”影展,热情地介绍了中国的各种情况。他的作品《我看红中国》于40年代末出版。
1982年8月,滨谷浩因反对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拒绝接受文部省授予的艺术奖状及奖金。个人语录中提到,他需要“定量的孤独”,因此选择居住在离东京一百公里的郊区。滨谷浩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为东宝社的宣传摄影杂志《Front》做出了贡献。
1955年,他的一张照片被收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人类之家》展览中,该展览吸引了超过900万名观众。他于1986年获得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摄影大师奖。
代表作品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报界曾报道过富山县地区农民贫苦生活的消息,日本摄影界也拍摄了许多反映这个地区插秧季节中妇女艰苦劳动条件的照片,但真正激动公众舆论的是1956年,日本《中央公论》杂志发表的摄影家滨谷浩的一幅插秧妇女的特写照片。这幅照片起了舆论压力,迫使日本政府拨出巨款改善富山地区妇女插秧的劳动条件。
这是特写镜头独特的揭示、概括和启迪作用所发挥的威力。特写镜头所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全貌和整体,而是像一个高倍率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一样,使这个局部往往具有揭示事特所蕴藏的巨大内涵的力量。
它仿佛是在事特向上打开了一个沿察内核的窗口,使人们可以通过它,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整体的概括力,给人们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具有独特的启发作用和寓意性。
《插秧女》也是这样一幅作品。通过对稻田里沾满泥污的农妇身躯的取舍,反映了山村农家艰苦的劳作。照片在日本各界引起哗然,使日本政府慑于公众誉论被迫拨款改善该其生活。画面上没有人物完整的形象,只有从肩头到膝盖的局部轮廓。然而它却有极强的表现力。这是因为局部的细节在特写中得以强调,能给观众的视觉以极大的冲击力,从而能激起观众丰富的联想。她双脚浸在几乎没过膝盖的泥水里,浑身上下沾满了泥浆,手里拎着秧苗,右腿正在艰难地向前迈进。也许她正在趁此机会,伸展伸展酸痛的腰肢;也许她正在痛苦地看着无边的没有插上秧苗的水田;也许她正在仰望苍天,祈求上苍给她一点力量,使她能够插完最后的秧苗。这就是富山县地区的妇女插秧季节的生活。滨谷浩就是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他对这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他们非人的生活条件愤慨,特写加强了形象的内在的概括力。
滨谷浩最出名的作品是名为《雪地》的组照,这幅便是其中之一。组照是1939年开始在日本北方制作的,1935年发表。
行进队伍中的男孩子们唱着歌驱赶讨厌的鸟类。尽管领头的鼓手清晰可见,但歌词和鸟类却不得不凭想像。闪光灯照亮的雪景中,惟一的特征是一道白色痕迹,它意味着有人留下了行踪,这个人转了几圈,然后又回到安全的路上。在滨谷浩富有诗意的作品里,事件—闻声,履霜,涉水等 被如此拍摄下来,让人可以在想像中重新还原成那些活动。比如,在这幅照片中,观者会跟随孩子们各各不同的脚步,在黑暗中涉过雪地。
滨谷浩深感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使得自然环境迅速损坏,终将有一天大自然的美丽将风光不再。于是他开始了一个艰巨的摄影工程,拍摄《地之貌》。要为人们留下关于地球形貌的永恒记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巨型《地之貌》画册终于出版。
《鸟瞰珠穆朗玛峰》就是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乘飞机在高空拍摄的鸟瞰之作。当时他已六十多岁,为了给人们留下尽量清晰的记忆,他冒着生命危险到飞机外去拍摄,把科技功能发挥到极致。能够亲眼目睹珠峰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宇宙大家族来说,外星人更不会知道珠峰的模样。但滨谷浩用摄影记住了珠峰的形貌,倘若珠峰有变,倘若地球有变,只要有滨谷浩的照片,人们就会知道曾经有的珠峰什么样,想了解地球的外星人也会知道曾经的珠峰什么样。《地之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真切清晰的记忆,都令人震撼,令人感到记忆中的见证之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