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所镇位于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东南部,距县城7.5公里,是蒙自市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同时又是一个坝区、半山区、山区融为一体的乡镇,国土面积87.2平方公里。地处北纬23°15′—23°21′,东经103°24′—103°31′之间。东界
芷村镇;南连期路白乡、
冷泉镇;西、北接
文澜镇。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境内最高海拔1959.3米,最低海拔1309米。山区年平均气温15.5℃,年均降雨量1012毫米;
半山区年均气温17.5℃,年降雨量950毫米;坝区年均气温17.8℃,年降雨量900毫米。
2021年,
蒙自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安所镇人口为45124人。
自然资源
截至2007年,有耕地总面积20887.49亩,人均耕地0.6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54.60元。经济作物以种植石榴、桃子、枇杷、优质梨为主。
新安县所有700多年种植石榴的历史。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石榴产业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面积达4万多亩,产量8万多吨,产值1.6亿元,人均4967元,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大的农业产业。1996年蒙自万亩石榴园被
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个农业生态旅游项目。1999年,在
昆明市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蒙自甜石榴获水果名优产品大奖。1996年蒙自万亩石榴园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个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还被评为“中国石榴之乡”,并被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无公害水果农产品基地”、“全国
亚热带作物名优产品基地”,荣获“石榴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
区位交通
昆河公路穿境而过,镇内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北上昆明289公里,南下国家级口岸河口168公里,抵达
越南、
海防港569公里,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交通要道,东经文山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800公里。
人口民族
截至2007年,全镇辖五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88个村民小组。全镇总户数7397户,总人口32408人,其中,
汉族27323人,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5085人,占总人口的20%。
2021年,
蒙自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安所镇人口为45124人。
文化
新安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109年(
西汉元封二年)建立
贲古县,设治于新安所一带。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在新安所设立守御千户所,驻扎军队,屯田戌边。之后,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建新安所古城。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所归蒙自县。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1000多年的军事活动,孕育了新安所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区域内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截至2007年底,有明清历史街道11条、
军事遗址5处和古寺庙9座、古民居68座、古墓葬800多座、古石碑23通和古戏台、古商铺、古驿道等众多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新安特色的妆会、洞经、书法、绘画、雕刻、刺绣、诗词、小吃和刘洙、肖崇业历史名人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清军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比较完整的保存和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
社会
集镇建设
新安所是
蒙自市地区的一个农业种植大镇和人口大镇,交通便利带动了商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1年前,新安所的集市贸易集中在菜市街,街面狭窄、铺面设施破旧,长年以街为市开展农副产品交易,人流拥挤、人车混行、交通受阻、排水困难等因素,使新安所镇集市脏、乱、差现象日趋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影响了镇容镇貌。为了充分发挥镇政治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改变脏、乱、差、挤的状况,新安所镇历届党委、政府开始着手旧城改造工作,于1992年6月28日成立新安所镇旧城改造领导小组,负责旧城改造的全面工作。
1993年12月28日,建筑面积7136.9M2,投资65万元的新安所农贸市场竣工投入使用,至此,彻底告别了以街为市、拥挤不堪的局面。在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1994年4月,新安所镇集镇建设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五百家小城镇试点,首批153家示范镇之一”。
至2004年,新区集镇建设共开发利用土地373.18亩,累计投资6513.80万元,完成东西向、南北向主干道建设10条,累计全长2800米。全镇有乡镇企业225个,其中:镇办4个,个体221个,企业从业人员1759人,总收入完成10600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5205万元,实现利税269万元。新安所镇的集镇建设以原来不足1平方公里的状况,发展到3.2平方公里。
至2007年底,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镇内道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户户联电网,90%农户拥有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84%的自然村实现道路水泥硬化。集镇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52%,形成了“三纵六横”的集镇道路网络,水电及排灌设施齐全。
新区集镇建设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疗卫生
2007年年底该镇共设5家村卫生所分布在各村委会驻地,有乡村医生16人;加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力度,全镇全年参合率90%,至10月全镇门诊减免2784人,费用11.1万元,住院补助2230人,费用35.4万元;做好各类传染病、
新生儿破伤风和食品卫生等工作,全镇食品从业人员319人,体检314人,体检率98.43%,办证验证203户,达100%,各种疫苗应种1521人,接种1498人,接种率98.5%。
文化教育
2007年,该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启动建设中心学校幼儿园,投资12.5万元,改造中山堂操场,建设新校区停车场,投资0.5万元,构建校园广播系统。整合教育资源,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2007年新安中学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该镇为表彰优秀,对取得好成绩的新安中学及十名中学毕业生给予奖励,教师论文、教学设计30篇获州级奖、34篇获县级奖。同时,继续抓好“两基”工作,进一步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小学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16%,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2.6%,参加绿色证书培训378人。
获得荣誉
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