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韵之钟,或译莎鸳之钟、莎勇之钟;该故事发生于1938年台湾日据时期的
台北州苏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今
宜兰县南澳乡金岳村、澳花村、寒溪村等村利有亨部落),一名泰雅族少女沙韵·哈勇(サヨン,sayon)因协助日籍教师搬运行李,不幸失足溺水。而台湾总督为了褒扬其义行,颁赠予当地的纪念桃形
铜钟,该钟即称莎韵之钟。
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日军于兵源不足下,开始征召各地
日本青年,组织持续进犯中国的军队。在被日本统治的
台湾省方面,首波被征召对象,除了驻守台湾的台湾军之外,就是为数颇众的驻台警察。而这些于各地担任警察任务的日籍青年,一旦接到征召令,就必须马上离职出征,开赴以中国华北为主的中日战争战场。
1938年(昭和十三年)9月,一名于该
高山族村落内南澳蕃童教育所从事教职的警手田北正记,接到了由台湾总督府发布的从军征召令,并立即依法离职前往中国战场。因南澳一地位于台湾宜兰山区,教育所教师田北正记特商请莎韵(
泰雅语:Sayun Hayun
日语:サヨン)协助搬运行李。
9月27日,两人在行经宜兰山区途中,不但遇到台风,还在过渡武塔南溪时,碰到溪水暴涨。在天候恶劣下,田北正记虽顺利离开
宜兰县,但是同行的泰雅族17岁少女莎韵却在暴风雨中不幸于南溪便桥上,失足落水失踪。经当地警所营救后,除了发现所背负行李外,并无莎韵任何行踪。
9月29日,
台湾省第一大报《
台湾日日新报》刊出简要新闻报道,标题为“番妇溪流に落ち,行方不明となる”(蕃妇落溪,行踪不明)。该报纸于此报道中,以数行文字简单说明学生莎韵为了送别田北警手,搬运其行李下山经南溪时,失足坠落南溪中而导致下落不明。
经多日搜寻未果后,同年11月26日,莎韵所属之半官方性质女子青年团团体,特地举行盛大的“少女莎韵追悼会”,开始被炫染成为“爱国行为”。参加者除了莎韵亲友同学及女子青年团团员、蕃童教育所教员、警手、警佐之外,台湾统治中央机关总督府,还由理蕃课长率领多位官员前往参加。而已于华北战场与中国作战的田北正记也从中国战场派发电报表答感激与怀念之意。
12月6日,
台北州知事藤田治郎,于巡视泰雅族部落时,听闻此事,特地前往莎韵墓地祭祀致意。除了慰勉家属、公开赞赏莎韵之“进诚奉公”精神,特地还做了一首诗。不但要求所属为之宣传,也向台湾总督府报告。至此,莎韵事迹引起多数官员重视。
翌年的1939年,《台湾爱国妇人新报》元月号刊出一则报道:《番界後哀话-乙女サヨンの死》。该长文详细报道雾社事件后,泰雅族利有亨社被强迫迁移至
南澳岛后的皇民化现况,并以莎韵、田北正记师生情谊为报道主轴,除了赞赏莎韵“为国捐躯”外,也报道了藤田知事赠诗经过。
1941年2月20日,由全台高砂族青年代表领衔演出的“皇军慰问学艺会”于台北公会堂演出,其中以藤田
知事诗文为蓝图的“サヨン少女を思ふ”歌曲为最受瞩目的表演项目。由莎韵之同学ナミナ以
泰雅语及
日语演唱的女声独唱,因曲调优美,歌词感人,获得了现场一致赞赏,而这里面还包括台下观众之一,台湾总督
长谷川清。在特地深入了解故事来龙去脉后,
长谷川如是闲总督决定表扬此少女,并以此做为皇民化教育的宣导教材。
1941年4月14日,长谷川总督于总督府亲自接近莎韵家属与少女青年团团员,并颁赠一座刻有“爱国乙女サヨンの钟”(爱国少女莎韵之钟)字样的
铜钟给相关人员,而至此,“莎韵之钟”一词成为台日两地争相报道的新闻报道。
1943年,因大战爆发,殖民当局为强化
高山族地域认同感,将利有亨(
日语:リヨヘン)地名改为和风地名“钟ヶ丘”,即取自莎韵之钟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