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梓遗址
位于安徽定远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九梓遗址·位于安徽省定远县城30公里的九梓乡街西一华里,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长59米,高8米,堆积较厚的灰土中有红烧土,地层表面已为田地。
基本介绍
采集的灰、红、黑等陶片,火候较高,有绳纹、波浪纹、堆纹等,初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当地人多叫陈思古堆,曹操四子曹植被封为陈思王,传说死后葬于此。
1995年黄山书社版《定远县志》载:“九梓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宽59米,高8米,堆积较厚的灰层中夹有红烧土。”安徽省考古人员“从采集的灰、红、黑等陶片及器物的底、口部残片观测,陶质火候较高,轮制,有绳纹、波浪纹、堆纹等,初定为新时期时代遗址。”由此推知,九梓遗址属于定远侯家寨类型新石器文化遗址。定远侯家寨文化——安徽省1979年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初定为江淮流域原始社会早期文化类型。6900年前,距离侯家寨东南约30千米的定远九梓就有古人类在此有序地进行了狩猎、捕鱼和采集,繁衍生息,创造着江淮之间的远古文明。
九梓遗址(当地民众沿袭古代习惯称之为“大城”)突兀在四周平坦开阔的小平原上,很显然是先民们长期人工积土而堆成的高台。今天的九梓遗址有2个平台,第一个平台高出平地约2米,第二个平台往里紧缩约10米,似二楼阳台样式,二层台基至顶层约6米,高台三层顶部已经辟为农田,平坦开阔,好似陕北窑洞的脑畔。当初,生活在九梓的原始人在第一个平台上,从四面积土凿洞,入横穴而居。他们采用当时先进的夯土与煅烧技术,把含有石灰质的粘土烧焦烧红,使粘土坚硬而抗震防水,一劳永逸。今天现存的山西省陕西省民众穴居窑洞依然参照此法建造。当年,这个高台或许高有20米,30米,上面穴居的人家也或许是二层,三层,如高楼样式。或许就是1400多年前欧洲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在中国6900年前的九梓大城已经出现过。它雄伟、壮丽的建筑风格给后人留下不尽的美好想象。
九梓先民穴居在高高的庄台村落里,冬暖夏凉,旱不燥,涝不灾,美观大方,繁华壮观,类似于漳州市遗存的客家圆邱形土楼。高居平台,四野开阔,远近万物尽收眼底,若有来犯之敌,可及早报警,御敌于数里之外,战则能胜。他们在此用轮制陶丕,用高温技术烧土烧陶,显示了较高的煅烧水平,可烧制色彩与花纹多种多样的陶器用品,特别是能够烧制出技术含量很高的紫色夹砂陶,展示了先民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创新品质。所以,当地民众依然按古时习惯,统称九梓高台上的“古城堡”为“大城”,——一个神奇,令人遐想的名字。定远九梓高台,的确是先民们的伟大创举,是迄今为止江淮之间少见的积土成丘,凿洞穴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