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河西起
高桥,东至宁波西门,全长约12公里。大西坝河北起大西坝,南至高桥,全长2.6公里,两者首尾相连,共同承担着通江达海大通道的“重任”。
西塘河又称后塘河,它携带着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水自西向东流入
宁波市城西原望京门,全长约十二公里。据文献记载,宋
政和七年(1117年)废西乡广德湖,并开挖西塘河和中塘河。今日的西塘河已是有着将近九百年历史。作为避开
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工运河进入宁波城的末端。虽是运河入宁波老城的最后一段里程,西塘河却同时也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
杭州市、北京等地的起始点。
1488年,一艘
朝鲜船只在海上遇险后漂至
浙东地区沿海,人们历经艰险终于上岸,后北行归国。船上一名叫
崔溥的朝鲜官员回国后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这段传奇之旅,游记名篇——《
漂海录》。《漂海录》记录了明代中国大运河的交通情形和沿途风光,其中崔溥一行当年从宁波城往西走的水道就是
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塘河。在崔溥的妙笔之下,繁忙的西塘河仿佛是一幅展开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只见运河码头林立,两岸商贸繁华,舟舸云集,水利设施完备,“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又过茶亭、景安铺、继锦乡、俞氏贞节门,至西镇桥,桥高大。所过又有二大桥,至西坝厅。坝之两岸筑堤,以石断流为堰,使与
外江不得相通,两旁设机械,以竹为缆,挽舟而过。”
出
宁波市城区,西塘河渐渐开阔起来,不多久河面慢慢收窄,只见一座
彩虹卧波般的桥梁横跨于河水之上,这便是始建于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
望春桥。望春桥是古代宁波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西要津”。登上高耸的望春桥,手抚雕工精美的莲花石柱,眺望昔日那春到江南无限好的景致,不由得想到小桥流水、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或许就是
清代乡贤万斯同在一首竹枝词中描写的望春桥:“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西塘河上当年修建的大多是单孔高拱桥,除了望春桥,现已不存的大卿桥、西成桥,往西则还有新桥、上升永济桥,再往前便是高桥了。这其中高桥和
望春桥因形制酷似,建筑宏伟,堪称西塘河上的双子星座。高桥始建于唐宋年间,现桥为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高桥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稳重雄伟的视觉感受,它横跨在西塘河与大西坝河的汇合处,《四明谈助》称“舟至此,通西坝,达大江,为南北往来孔道”,一语道出了高桥在
航运交通方面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望着那宽阔的桥拱,使人联想到《
清明上河图》中船工过桥降风帆的紧张场面。那么高桥呢,是否也曾传出过整齐划一的降帆劳动号子?高桥之所以被称为“高”桥,因为它的洞高和孔大,于是乎留下了“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的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