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日是蒙古乐器“四大件”之一,现流行于流行于内蒙、东北和华北地区。
四胡在湖北及桂北天峨的壮乡等也很流行。呼日:又名“四胡”,
蒙古族称“四弦”、“侯勒”和“
胡尔”,
清代的音乐论著《律吕正义后编》中称“
提琴”。18 世纪上半叶以前流行于我国内蒙和华北地区,是蒙古族人喜爱的民间乐器,与
三弦琴、笛子、
马头琴合称为蒙古乐器“四大件”。型如
二胡,但有四弦,每两根同度调音,它的演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用指尖而用手指第二节内侧。
结构
结构与二胡相同,琴杆略长而粗,置四轴,张四弦。有大、中、小三种。琴 杆用红木或
乌木制,长79—85厘米、直径1.9—2.4厘米,上部置轴部位呈方柱形,方宽2.4—2.6厘米,琴头平顶、无饰。琴筒有圆形和八方形两种。铜制圆形筒长13.3—14厘米、直径6.8—9厘米;红木制八方筒长13.2—13.8厘米、前口外径8—10厘米。前口蒙蟒皮,后口加边框。弦轴红木制,轴顶加骨片为饰。张丝弦或钢丝弦,每两弦定为同音。
琴弓长75厘米,马尾分两股分别夹于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间,同时拉响两条弦。大呼日定弦g、d1,音域g—g2;小呼日定弦d1、a1,音域d1—d4。
音色
四胡的音响宏亮,清脆、响亮、明快,优美动听,它主要用于
曲艺、曲剧、皮影、地方戏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伴奏和民间
器乐合奏,在内蒙古地区也用于独奏,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四胡的一、
三弦琴和二、四弦,分别定音为g 、d1 ,音域由g ~g2。小四胡定弦为d1 、a1 ,音域由d1 ~d3。演奏时,四胡的弓、指法与
二胡大致相同,但在蒙古族
嘻哈音乐伴奏中,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的指甲从弦下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子杆敲击琴筒,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在
内蒙古自治区,广泛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
曲艺“乌力格尔”,汉语称
蒙古语说书或胡琴书,通常是一人用大
四胡自拉自唱,所用的四胡琴杆高大、弓子特别长,弓子中间还镶上钢片或象牙等,使拉起来和木质琴筒碰击出有节奏的声响,犹如拍板一样。
历史
流传于汉口、
沙市区、
天门市和行阳一带的湖北小曲也用四胡伴奏。这是由汉滩小曲和天小曲融合而成的曲艺形式,唱腔优美动听,演唱者兼奏乐器,伴奏以四胡为主,曲调抒情、活泼、幽默,具有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
呼日在桂北天峨的壮乡也有流传。
壮族的四胡叫“
四弦胡”,琴杆和琴筒均为竹制,琴筒大而长,不蒙蟒皮而用猪
膀胱,张牛筋弦,弓子短而粗,有两束马尾。定弦为(e 、a 、e1 、a 1),弓毛在(e 、e1 )和(a 、a1 )弦之间,分别控制高低八度音。这种四弦胡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富于表现力,表演者多自拉自唱,是壮族慢板山歌和叙事歌的伴奏乐器。
呼日的独奏曲目很多,较著名的有《赶路》、《八音梆子》、《奈曼阿斯尔》、《
韩秀英》、《荷英花》和《莫德列玛》等。
用途
是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湖北小曲、绍兴莲花落等
说唱和二人台、曲剧、皮影等戏曲的伴奏乐器。其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匹弓毛分别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张丝弦或金属弦。呼日不仅能演奏单旋律,同时也能演奏较简单的和声音程与复调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与指甲顶弦两种,前者多用于高音呼日,后者多用于中、低音呼日。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顿弓、击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连滑、垫指音、打音等。艺术家
孙良、铁钢等人的呼日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史话
演奏
在
蒙古族传统民间乐器中,风格浓郁、独具特色的除了
马头琴,就当属呼日了。呼日也叫
蒙古四弦琴,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蒙古语叫它“
胡兀尔”。也叫“都日奔齐和图胡尔”,意即“有四个弦轴的琴”。
呼日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顾名“胡琴”。在
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经十分流行。
低音呼日分里外弦,均为双弦,五度定弦,由于里外弦分别是两根琴弦同时奏出的独特的和音,因而琴声柔和、优美。呼日演奏的指法也非常独特,它不像
二胡和其它弦乐器那样用指尖按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滑音、打音、弹拨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为优美、醇厚、悠扬,更具有草原风格。它最适合为
蒙古族民间艺人
说唱“好来宝”和蒙古琴书(乌力格尔)伴奏。牧人们劳动之余,聚集在蒙古包里,艺人拉起呼日,以说唱的形式娓娓讲述起历史上英雄史诗和一些动人的故事,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伴以弓杆击打琴筒的节拍声,和艺人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着迷。
低音呼日
由于低音呼日音调低沉、舒缓,演奏起来往往使人有黯然之感,它不太适合合奏及为歌手唱歌伴奏,因而大大影响它的表现力。解放后,蒙古族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根据时代的要求,在弘扬呼日这一古老民族器乐艺术的同时,也致力于呼日的改革,将琴筒缩小,琴杆缩短,
琴弓加长,创制出高音呼日。改良后的高音呼日,音色高亢、激越、干脆、亮丽,使呼日的表现力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和丰富。它既可以独奏,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于乐队合奏,还可以和
三弦琴等乐器重奏。古老的呼日焕发了青春,赶上了时代的节奏和旋律,成为祖国民族器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
蒙古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郭尔罗斯,呼日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民族乐器,得到了世代传承。在旧社会,呼日是民间艺人用以倾诉牧民苦难生活、鞭鞑剥削和压迫,向往美好生活,歌颂英雄史诗的手段。新中国建立以后,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日益繁荣,呼日艺术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蒙古族说唱艺人吴耘圃(
白音仓布)和呼日演奏家
苏玛。蒙古族说书艺人吴耘圃,用呼日伴奏,
说唱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和美好生活,并培养了蒙古书接班人。著名呼日演奏家苏玛,毕生致力于呼日演奏艺术,创作出象《赶路》、《八音》、《闷工》等极富草原特色的呼日独奏曲,灌制了唱片。
人民音乐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他创作、改编演奏的《
内蒙古自治区四弦独奏曲集》。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家1956年参加第十一届“
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演出,载誉而归。他创作的作品成为县民族歌舞团保留的精品节目,他的演奏技巧为呼日演奏员和业余爱好者学习、研究和掌握。现在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呼日演奏不仅在专业文艺团体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群众业余爱好者中也得到了普及,并且在几所
蒙古族学校的中小学生中教学呼日演奏。可以相信,呼日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器乐艺术,必将在民族文艺的百花园中,永远绽放绚丽的花朵。
发展
呼日
在蒙古族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除了
马头琴,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呼日了。然而,随着乌力格尔(蒙
呼日古族说书)等民族艺术的传承出现问题,为其伴奏的蒙古呼日也发出了“颤音”。据有人考证,呼日从蒙古汗国建立起就广泛演奏于宫廷、祭祀和军乐中,从
元朝开始流行于民间。呼日的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琴杆用
乌木或红木制成,张四条弦,竹弓,马尾分成两股,分别夹在一二弦和三四弦间。呼日的演奏方法和
二胡大致相同,但在为
蒙古族曲艺伴奏时,就有很大不同:有时用左手中指或无名指从弦下以指甲顶弦来代替按弦,有时还从弦下弹弦,并用弓杆敲击琴筒,增强节奏,渲染气氛,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
通辽市扎鲁特旗文化局局长拉西敖斯尔家,见到了他珍藏的一把蒙古呼日。只见这把呼日琴杆是檀香木,琴鼓是鹿耳尖皮蒙的,
琴弓用的是羊角,弓弦是千里马马尾编结,琴项上挂五种色彩的飘带。为了携带方便,琴身可以拆装相合。琴担、琴鼓用
贝壳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工艺精巧。这把呼日翡翠嵌顶、
玛瑙垫底,质纯音净,发声圆润,是草原上少见的一把蒙古呼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
斯钦巴图介绍,不论是乌力格尔还是其他蒙古族音乐艺术,一般都要用呼日来伴奏。以前,贫穷的说唱艺人在草原上流浪,来到蒙古包内便席地而坐,拉响呼日,看到什么便唱什么。而现在,呼日已成为
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独奏乐器。蒙古呼日虽然起源较早且流传广泛,但随着乌力格尔(蒙古族说书)、五音大鼓、
二夹弦等民族艺术面临消失的境地,时至今日,蒙古呼日也面临失传的危险。据拉西敖斯尔介绍:“作为民族乐器的蒙古呼日,其主要功能是为乌力格尔等民族艺术伴奏。如今,乌力格尔等民族艺术面临消亡的境地,再加上老一代呼日演奏师相继辞世,呼日的命运自然也是危在旦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使蒙古呼日艺术这一宝贵的
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文化部不久前将蒙古呼日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