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家
儿童心理学家
儿童心理学家是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特征及其规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儿童教育、医疗保健、文化艺术以及广播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是为了理解婴儿的行为而提出的,而非针对成年人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由联想现象。尽管一些心理治疗师对该理论持怀疑态度,但其创始人约翰·鲍尔比并不感到惊讶。鲍尔比认为,临床工作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使得从业者倾向于依赖已有的理论来支撑他们的实践。然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也强调了探索新理论的重要性。依恋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对安全感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这些特质在婴幼儿时期尤为显著,并且会伴随个体的一生。心理治疗师们之所以应积极探索这一新领域并熟悉依恋理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保持学术前沿性。在美国和欧洲,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正在讨论这一话题。例如,精神分析正被广泛应用于婴儿心理健康领域,这对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健康预防都有积极的作用。成人心理分析无法深入揭示婴儿期的原始病理,而通过对父母与婴儿之间互动的观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这一点。温尼科特指出,通过合作,分析师和直接观察者能够将分析结果与婴儿的早期发展联系起来。在鲍尔比创建依恋理论的过程中,他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重新构建了精神分析理论。他的“依恋与丧失”理论融合了病理学、系统性和认知的概念。汉密尔顿总结了这种方法的新颖之处。
代表人物
华生
约翰·沃森(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而非意识,并提倡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代替传统的内省法。小托马斯·沃森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客观化进程,并在1915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维果茨基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起初对文学和文学分析感兴趣,但在28岁时转向心理学研究。他的首个重大研究项目是艺术心理学,并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尽管未受过正式的心理学培训,但他与其他学者共同建立了维果茨基学派。1934年因病去世后,他的观点一度遭到批评,但随着美苏冷战结束,他的作品再次受到重视。维果茨基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尤其是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他因其在心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沃尔夫冈·莫扎特”。
斯金纳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F. Skinner,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先驱。斯金纳发明了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的工具——斯金纳箱。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195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1968年的国家科学奖。
埃里克森
埃里克·埃里克森(E.H. Erikson,1902—),美国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人格终生发展理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贯穿一生,并将其划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环境因素。埃里克森的理论为各年龄层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
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学派的创始人。他因在消化腺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巴甫洛夫的研究成果对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家中六子女中的第四位。他是家庭中唯一的职业心理学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依恋理论
代表人物
华生
维果茨基
斯金纳
埃里克森
巴甫洛夫
罗杰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