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本草》是元代
王好古于1238-1248年撰写的一部
汉族药学著作,共分为三卷。作者认为本草和汤液(经方)是医家正学,因此将其命名为《汤液本草》。上卷为总论,收录了
李杲的《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等药性理论内容。中下两卷为各论部分,记载了242种药物,分为草、木、果、菜、米谷、
玉石、禽、兽、虫九部。每种药物先述气味良毒、归经,后载录各家论述。
创作背景
《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作者认为本草、汤液(经方)为医家正学,故以“汤液本草”名书。上卷为总论,收入李《药类法象》、《用药心法》二书内容,
王好古本人则总结古代文献中有关理论,编入五脏苦欲补泻用药味、脏腑泻火药、五宜、五伤、五走、服药可慎、论药所生、天地生物有厚堪用不堪用、气味生成流布、七方、十剂等药性理论内容。卷中、下为中药各论,收集药品228味,分草、木、果、菜、米谷、
玉石、禽、兽八部分,分别述其气味良毒、归经功用。其功绩在于总结了
张元素、
李杲等金元诸名医的药学理论,对后世亦产生较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题要》称:“好古受业于洁古,而讲肄于东垣,故于二家用药尤多征引焉。”“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适于实用之书矣。”本书现存版本较多,最早者为至元元年(1335年)刻本,常见者为《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四库全书》本。《汤液本草》远传海外,
日本即曾刊刻本书。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中医学社重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作者简介
王好古(约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金元间
赵县(今河北赵县)人。性识明敏,博通经史。举
进士不第,遂遣心于医学。曾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内医学。初从易水名医
张元素游,元素殁,以年幼于师兄
李杲二十岁,复师事李杲,尽传其学。王好古博览医籍,其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影响,并多所发挥。其治
伤寒证重视内伤“阴症”,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于阴证鉴别颇精审,为后世医家所重。王氏著述甚富,计有《阴症略例》、《汤液本草》、《
本草实录》、《
医垒元戎》、《
此事难知》、《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论萃英》、《
痘疹论》、《伤寒辨惑论》、《光明论》、《标本论》、《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钱氏补遗》、《十二经要图解》等。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
作品目录
书摘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川芎。以辛补之,
细辛。以酸泻之,
弄岗报春苣苔。虚,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
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芒硝。以咸补之,
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
黄连。虚,则以甘草、
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实,则以
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
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
泽泻泻肾。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虚,则
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只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作品影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历代诸家本草》中评价此书:取本草及
张仲景、
成无己、
张元素、
李杲之书,间附己意,集而为此。本书虽然收药不多。
《四库全书提要》谓《汤液本草》“此书所列,皆从名医试验而来。虽为数无多,而条例分明,简而有要,亦可适于实用之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