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鸭子的男孩》是
应亮自编自导的
剧情,于2005年11月20日在东京FILMeX电影节首映。
该片获得了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字竞赛金奖、
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SKYY奖、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和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背鸭子的男孩》影片中的时间设定在2004年的夏天,当时中国内陆 的一个小村庄马上就要被开发成工业园区了,17岁的男孩徐云和他的妈妈也要随着村民们搬家了。这时,进城六年都没有半点音讯的父亲居然寄了张千元汇款单回来,这让徐云和他的妈妈都以为盼到了可以结束委屈生活的希望。可是,村子里却谣言四起,有人说他亲眼看到了徐云的爸爸在城里做了包工头,发了大财,有车有房有女人,永远不会再回乡下了。收到汇款单的第二天,徐云便带了一把刻有父亲名字的小刀,背了两只准备到城里去贩卖的鸭子,要独自去把父亲找回来。但是进城后才发现城里头也并不太平,夏季的洪水马上就要来了。徐云先是遇到了一个流氓,后又遇到了一个警察,他们两人对他的帮助并没有使他找到爸爸。然而开闸 放水的通知已经下达,城市马上就要被淹没了。流氓因为杀人被抓走了,警察却被人打破了头。在一片烂尾楼下,徐云终于找到了早就破产了的父亲,他用自己的方式把父亲带回了家。洪水淹没了城市。而徐云也回到了家里,村子已经搬得差不多了,他的妈妈正等着他回来。徐云也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
《背鸭子的男孩》几乎都由长镜头构成。非职业演员,从主角到一闪 而过的配角,加起来有100多人,皆是
自贡市当地人,应亮将这些非职业演员调动到他需要的状态,在影片中成为非常有地缘味道的自贡故事中和谐的一部分,这种地道的自贡特色使其充满了活力,这基于编导对非职业演员的合理调度和对当地环境的深入了解和体察。《背鸭子的男孩》虽然是低成本DV创作,但是作为电影语言的各元素却充满了创造性的独特构思:长镜头内部的丰富人物调动及前后景层次和变化、对空间和道具的合理运用和呼应、纪录镜头溶入剧情元素、声音元素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并创造了有层次的空间。专门请的作曲也为影片“动荡”、“下沉”的气氛增加了一种灵动的节奏。影片在表面的镜头语言呈现出的风格是完全纪实的。但是内在的故事节奏和情绪却是写意的。最后,徐云以自己的方式带父亲回家,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完成了个人的成长,并且在回乡村的路上重复了开头“疤脸”的一套江湖处世哲学。导演想要表现出来认同和对成长等各种主题的理解非常强烈地带着个人印记,这种表现色彩颠覆了任何一种纪录美学的平静和内敛,而使片子的纪录色彩成为另一种富有
张力的
表现主义。结尾处特地用的一段黑白画面转成彩色的瞬间充满了意味:一种仪式化的成长和更加坚定的人生之旅的开始。之前积累的很多观念对“DV”电影的理解只是影像新人资金不够,时机未成熟时的一个选择。而
应亮却说他将要把这条艺术化的
独立电影之路坚持到底,因为这是最圆满最充分地表现个人的一个最恰当之途径。
5.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亚洲电影促进联盟最佳亚洲电影奖
《背鸭子的男孩》是一部难得的诚恳之作,它出自一个具备天分的导演之手,拍摄于他最青春最自由最美好的年华,而这样的人就在你的身边,这是件好事,但同时也令人难以承受。准确的电影语言,深刻的故事内涵,朴素的人文精神,客观的创作立场,真挚的
艺术情感,这些是每一个曾经或将要立志于电影事业的少年最为高尚的志趣,
应亮做到了,真空却诞生了。当初《
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上映,无数影视工作者觉得
失语症,想说的话被别人说了,想做的事被别人做了,想出的风光被别人出了,准备用来打动自己的才华恰好来自别人身上,为艺术触动之余,为强者欢呼之后,更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茫然。
当十七岁的徐云得知政府要把村子改建成工业园区的时候,他决心去把六年前抛弃了家庭的爸爸找回来。带着一个含混不清的地址和一对用来换钱的鸭子,徐云一头撞向了大城市
自贡市和一个他也不曾料及的结局。
用一台借来的摄像机和一群非职业演员(导演的亲戚和朋友们),《背鸭子的男孩》的声音与画面让我们浸淫在这座巨变当中的城市里。影片中,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更迭与徐云冲动的情绪相并行,扩音器持续地播送着新的通知,不断迫近的洪水预示着不详而必将到来的悲剧性结局。
非常明显,
应亮导演始终在构筑一个
画外空间,在那个空间里,充满了不期的暴力与生动的对白;这部影片的画外世界远比画内世界丰富精彩得多。但当一切噪音都消失,所有的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在这个空荡的世界里,就只剩下了一对父子以及不可遏止的仇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