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派是一种强调战略制定是集体过程的管理学派,起源于对文化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企业取得成功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战略制定是受社会文化力量推动、以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认识为基础的
社会互动过程。
文化学派将战略制定视为观念形态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的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上。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信念,而该过程通常是潜移默化的。组织成员只能部分描述巩固着他们的文化的信念,而文化的来源和解释可能依然模糊。战略首先采取了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观念根植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且用做竞争优势。因此战略最好描述成深思熟虑的形式。文化,尤其是观念体系不鼓励战略的改变,以便现有战略永久存在,他们至多在组织的整体战略观念中做一些立场的改变。
文化学派的提出始于1979年Pettigrew将文化的概念引入组织理论,随后Schein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清晰概念框架。早期研究企业文化的书籍如Townsend的《Up the Organization》、Ouchi的《Z理论》、Pascale和Athos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Deal和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以及Peters和Waterman合著的《
追求卓越》对企业界和公众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企业文化一词广为人知。
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面临来自
日本企业的严峻挑战,许多美国企业陷入经济困境。这种背景下,美国企业和学者开始重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研究,试图以此解释美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20世纪40-50年代,人类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到了80年代,人类学方法、定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成为常用的研究方法,为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卢因提出的团体动力学和开放系统理论,拜昂等人对团体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模式的发展,领导理论及其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认知学和减少焦虑的方式,以及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行为科学,都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斯诺德格拉斯、美国费尔德曼、洛尔施和
挪威比约克曼。他们的代表性著作分别为《文化对战略控制系统要求的影响》(1984年)、《全局中管理:文化与认识组织变革的关系》(1986年)、《文化管理:战略变革的无形障碍》(1986年)和《影响组织信念巨变的因素》(1989年)。
文化学派是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之一,其他流派还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
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文化学派虽然具有概念
模糊性的缺点,但它引入了社会过程中重要的集体思维,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助于建立整体观念。
亨利·明茨伯格曾指出,权力控制组织并将其分离,而文化则将个体整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