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信息是指能够被接收者接收,并满足其某种特殊需要,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消息、情报、数据或知识等的总称。商品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也具有多信源、多信宿、多通道、多层次特征,以及时效性、活跃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特征
1. 商品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它认识和改造世界。商品信息的有用性在于它能启迪思想,解除疑问,增长知识,提高商品管理决策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及效益,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和交流,要消耗人的劳动,从而可以交换和转让,所以也具有价值。商品信息是人类的一种资源和财富。
2. 商品信息具有多信源、多信宿、多通道、多层次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通过市场密切联系的,我国市场又是多买方、多卖方、多渠道、多功能的开放市场,这就决定了商品信息的多信源、多信宿、多通道和多层次的特征。每个
商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中总是以买方和卖方身份交替出现,它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国家机关、财政,银行、物价、税收、
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等宏观控制部门,常常是商品信息的义务发布者。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不断地发布最新商品信息,以指导商品的生产、经营与消费,其公开传播的商品信息已占总量的80%以上。利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进而形成全球性、全国性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3. 商品信息具有时效性、活跃性和流动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开始客观地发挥作用,市场竞争不可避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得主动权,就必须及早掌握可靠的商品信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商品信息生成速度快,数量大,活动极为频繁,时效性极强,且有流动性、随机性特点。商品信息的及时、准确、适用和传递有序,对企业的预测与决策十分重要,但这却是企业内部难以有效控制的,因此,在同类企业、相关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商品信息网络系统,以便为企业科学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外部市场信息。
4. 商品信息具有多级流动性。信息源(国家、厂家、商家、消费者或用户)输出的商品信息被信宿接收后。信宿再将该信息作用结果用信息形式反馈给信息源,然后信息源根据这种反馈信息进行必要的调节与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实现有效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需要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没有反馈,就没有自动调节;没有反馈,就无法实现控制。例如,从宏观经济管理来看,一个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信息输入→宏观决策→信息控制→反馈输入这样一个信息循环过程。但宏观经济管理仅有简单的双向信息流动是不够的,事实上在
商品生产企业→商品
流通企业→消费者或用户之间就存在着多级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其信息流动始终是以商品市场为核心进行的。因此,这里有一个大的系统管理和多级递阶控制与反馈的问题。
种类
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和需要,可以把商品信息按照来源、内容、发生时间、表现形式等不同标志进行分类。(一)按照来源分类。商品信息可以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原始信息是指未经加工的,有关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原始数据单据和记录,又称
一次信息,它是最基本、最经常的信息;对原始信息按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用户的既定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工整理后,就成为加工信息,也可称为二次信息或三次信息,二次信息是在转换一次信息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如信息索引、各种统计报表、经济合同等。三次信息是对二次信息再加工后的信息,通常以综述、报道、分析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商品信息也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类。内部信息是指企业内部
商品生产或流通方面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主要由计划、会计、统计、技术、质检、销售等业务部门收集贮存。外部信息是从企业外部环境传递到企业的各种商品信息,例如各国和本国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同类商品的比较;同行业竞争情况等信息。商品信息还可分为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类。宏观信息是指反映商品活动状态和方式全貌的信息,如各种商品总的供求状况、质量水平、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变、
社会商品购买力等,这种信息的综合性强,反映商品的经济活动总量,主要为国家和地方的宏观决策与控制服务。微观信息是反映单个企业或个别商品的生产经营情况的信息。它们数量大,时效性强,主要用于企业的微观决策与管理活动。(二)按照内容分类。商品信息可分为商品供求信息、商品技术信息、商品管理信息、
商品生产经营环境信息和商品消费信息等。1. 商品供求信息,是商品供给信息、价格信息、流通渠道信息以及商品需求信息的总和,商品供给信息包括商品质量、品种、规格、式样,花色,数皿,服务方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新商品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商品的包装、商标、使用说明;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和评价;商品广告等等。商品价格信息包括商品的出厂、批发、零售价格;商品定价标准;商品之间的比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等等。流通渠道信息包括商品包装、储存、运输情况;商品分销渠道、方式;批发商、零售商的销售情况;消费者或用户对零售商,代销商的印象;推销方式和售后服务等等。商品价格信息和流通渠道信息都直接影响市场商品供求的变化。商品需求信息包括某种商品现有和潜在的购买人数;购买者的欲望和动机以及习惯;购买方式;同类商品销售数量;同类企业的同类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对同类商品不同品朴、质量等级、档次、包装的偏好、评价和建议;某类商品的消费者类型(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分布;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布等等。2. 商品技术信息,包括新发明和专利技术;商品新结构的设计或新配方;先进工艺流程;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商品研制开发等等。3. 商品管理信息,依据企业管理活动的三个环节——
计划决策、组织指挥与控制监督,又可分为决策信息、作业信息和控制信息。决策信息是在企业的生产
经营活动中,企业为确定
商品生产经营目标、方针和计划所需得到的信息。决策信息主要来自企业外部环境,如国家有关政策、法令;商品产销的中长期预测;同行业竞争策略等。但只有将外部信息同内部信息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战略计划。作业信息是指日常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信息流动及各环节业务活动所必需的信息,如生产车间的作业计划执行情况;销售活动中的每日销量变化等。控制信息是企业管理者按预定目标控制
企业活动,协调各生产经营环节,以克服企业活动的偏差,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信息。4.
商品生产经营环境信息,是指由于外部影响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因素变化而形成的信息。它包括政治环境信息,如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法律、法令、经济计划的颁布;国际间的政治和军事冲突等等。经济环境信息,如人口、收入的变化;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变动;整个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间的经济或贸易制裁等等。社会文化环境信息,如教育程度、文化水乎、
职业构成、风俗习惯,等等。5. 商品消费信息,包括商品生产经营者对商品(尤其是新商品)消费的科学指导;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商品的质量抽查公报;商品改进措施和建议等等。(三)按发生时间分类。商品信息分为历史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1. 历史信息,是对已发生过的商品及其运动事实的描述和评价,如某类商品的发展史、品种沿革、升级换代情况;生产工艺的变革等等。掌握商品历史信息,对于了解过去,指导现在的
商品生产经营活动,预测未来商品及其生产经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实时信息,又称现状信息,是一定时点正在发生的商品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反映,如正在生产或流通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情况;正在制定或实施的有关商品及其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等。这种信息的时效性很强,必须善于捕捉和利用。3. 预测信息,又称未来信息,是指对商品未来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预测预报。它根据预测时间的长短,又分为近期、中期或长期预测信息三种。时间长短的划分并没有一定标准,应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变化速度、影响深远程度和作用范围来确定。通常,近期预测信息为1年或1年以下,中期预测信息分为1年至4年,长期预测信息为5年至10年或者更长。由于距现实的时间越长,因素的可控性越差,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迅速,所以近期预测
信息准确性较高,而中期、长期预测往往只能描述其发展方向,预报时间越长,准确性就越差。(四)按表现形式分类。商品信息可分为文件信息、
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文件信息一般有商品标准、商品法规、商品情报资料、市场行情资料,以及各种经济合同、简讯、报告等等。声像信息有录音、录像、磁盘、光盘、电视、广播、传真、电话等等。实物信息有客商来样加工的实物样品、商品展览、展销、商品陈列、时装设计大赛与时装表演等等。
收集
收集渠道
商品信息的收集要从多种外部信息源和内部信息源中获得。内部信息源主要是企业内部的各职能科室、车间的管理制度、规定、生产经营数据、档案、计划、简报等。外部信息源主要有下述渠道。(一)政策渠道。包括国家及其所属各部门为了指导
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所制定的各项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如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政策;各种制度改革方案;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物价政策等。它们可由政府部门山文件、新闻报道或发布会及有关刊物、会议、研讨会等渠道获得。(二)立法渠道。为了维护公正、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商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商标管理条例。对于出口商品贸易,还要考虑出口国家法律、法规以及
国际法和惯例。这类信息可由政府及主管行政部门、有关组织、报刊等媒体、研究部门等获得。(三)统计渠道。有关政策的执行结果,各种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情况,这些定量化的信息数据可从统计、财政、金融、计划、外贸部门、工业生产部门获得。(四)科技渠道。有关商品的科技开发动态、发明专利,商品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成果等商品科技信息,可以从图书文献资料,专利刊物、专业会议、大众传播媒体中获得。(五)市场渠道。各类商品的市场供求情况、价格起落、质量(包括服务质量)要求、同行竞争程度与市场占有率、购销策略效果等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消费者调查会议等途径获得;也可从社会经济信息咨询机构,如各种
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情报中心、社会调查机构、
行业协会等获得。(六)商品渠道。从商品广告、大众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商品推销手册与消费指南、商品标识与说明书、维修手册、商业告示等途径,可了解具体商品的品种规格、功能特点、质量状况、价格水平、能耗
物耗、使用方法、维修方法、售后服务等内容。(七)消费渠道。商品消费信息是指导
商品生产和经营的重要反馈信息。商品消费结构和层次的分析、各类商品消费者的数量及分布、商品消费心理与习惯、
购买动机和方式、消费者购买力及其消费倾向、消费者组织及其活动等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
抽样调查、社会调查机构、新闻媒体、消费者组织主办的报刊等途径获得。
收集原则
(一)广泛性。要求收集信息时尽量全面,即不仅收集直接商品信息,也要收集间接商品信息,以便生产经营者确定最佳的生产经营方案。(二)准确性。要求所收集的商品信息能够真实反映商品及其运动的客观情况,这样才能对商品及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由此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与技术措施,对
商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准确性还要求所收集的商品信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可以使决策者节省时间,加快决策速度,进而提高商品生产经营的应变能力。(三)及时性。收集商品信息应力求及时,并迅速作出反应,这样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有利时机,争取主动。这是因为获得这种反映商品经济活动瞬时状态的信息时间早晚,会给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谁先得到有关信息,抢先一步,谁就有较大的把握取胜。(四)系统性。商品信息收集工作要努力做到系统性。系统性要求所收集的信息应一一对应地反映构成和影响商品及其运动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所收集的情况和数据要完整和严密,要使信息的使用者通过这些形成体系的信息看到商品及其运动的全貌,以保证决策时较少失误;所收集的信息应事先根据系统的原则确定分类,再依分类进行整理,并制作目录索引,以形成有组织、有条理的信息系统,从而方便利用;收集的信息还应注意连贯,不间断地收集信息,则很难达到掌握某种商品及其运动的变化趋势的目的。
收集方法
商品信息的收集包括现成资料的收集和原始资料的调查收集两个方面。现成资料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获取的已有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原始资料是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收集现成资料花时少,费用省,应充分利用。获取第一手资料则人力、财力、物力花费大,时间长,但针对性强,多用于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经营决策。原始资料的调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调查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调查目的、内容与对象,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收集资料方法三个步骤;正式调查阶段,包括检查
调查前准备与设计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两个步骤;结果处理阶段,包括整理调查资料、写出调查分析报告两个步骤。原始资料调查,按照其收集信息的形式,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几种。调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调查法。调查法又称访问法,即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调查人提出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最常见和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包括个别或小组面谈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
计算机访问调查等等。个别或小组面谈要求主持调查者有良好组织能力与业务素质以及被调查者能合作。它具有方式灵活、不受拘束、容易收集到有一定深度和准确度的信息等优点。电话调查快速及时,效率较高,成本低廉,但难于有一定调查深度,有时不易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邮寄调查是将设计好的调查表通过邮寄形式寄给被调查对象,让他们填好后按规定时间寄回。这种方法优点是选择样本范围大,不受空间限制,便于管理,成本较低;缺点是回收率低。
计算机访问调查是指某些调查者在调查地点建立交互式计算机终端,接受调查访问者阅读显示屏幕上的问题后,输入他的回答。这种方法容易受到人们的注意和喜爱。(二)观察法。观察法是调查者不直接接触被调查对象,而是通过现场观察事情经过或人们行为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它包括直接观察法和仪器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者到现场直接观看,以收集信息。该法费用少,但能收集到最新的资料。仪器观察法是通过电子仪器和机械设备(如电脑监测器)来收集信息,并可自动记录,贮存。(三)实验法。实验法是商品信息调查收集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
商品生产企业在新产品投入市场或大批量生产前,或者某种商品改变包装、商标、价格前,或者是商品销售企业大批量购进某种商品前,为了掌握商品市场需求变化,先在调查者选定的市场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实验(试销),从实验样本结果去推断母体结果。一般来讲,正式实验需测量实验误差,因而统计复杂、费用较大;非正式实验不作实验误差的测量,虽稍欠精确,但可节省费用和时间。四、商品信息的处理与利用商品信息收集后,都要经过处理才能应用。
处理
商品信息处理包括规范、加工、传递、存贮、检索、输出等六个步骤。(一)信息的规范化。收集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输出信息的质量,由上述渠道和方法收集,整理的信息必须进行规范化。首先,各个项目、属性、名称、词语要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以使各种信息之间有可比性;其次,对于各个属性要制定出属性值的描述模式,属性值有数值型和文字型两类。对于数值型属性值的描述模式,要注意规定计量单位与精度要求。对于文字型属性值的描述模式,应注意使用抽象化、概括性强的描述符号体系,并对每一符号的具体含义和界限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二)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内容。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解决原始信息资料无序零乱、复杂多样、互无联系、量大模糊等矛盾,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信息的有序度、准确度、适用度和价值。信息加工主要包括筛选、分类排序、分析比较、整理统计、概括综合、鉴别编写等工作。其中分类排序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初步整理,按其内容、时间,用途等标志分类,再编号登记;分析比较是一种初步分析,从收集信息中分析有关因素的规律性,并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所需目标信息进行比较,若不符合要求则需再收集信息;整理统计是要通过这项工作将原始数据加工成系统的数据系列,概括综合要求工作人员经过研究分析,从复杂的数据、资料中概括综合成符合企业要求的商品情报,鉴别编写是对整理的数据、资料的可信度进行鉴别,剔除不可债者,并对信息含量、时效、价值进行判断,最后按照企业用途,通过手工或
计算机编写成加工后的新的有用信息。(三)信息的传递。商品信息只有从信息源及时传递到使用者手中,才能发挥信息的作用。商品信息的传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信息源进行的有意识、有序的、有目的的传递,它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遵循特定的传递通道,按照规定的方向,达到指定的目标;另一种是信息源和信宿均不固定,没有特定的传递通道和目的性,属于无序的信息扩散。此外,还有许多商品信息的传递介于这两种传递之间。商品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一是传递速度要快;二是传递质量要高。既要防止和克服噪声干扰,做到真实无误,又要提高传递的有序程度,使信息有效地送到既定使用者手中。(四)信息的存贮。信息贮存主要是为了保存信息,以便日后再使用。信息贮存的基本要求是安全保管、节约空间、查找迅速。安全保管是指为了防止信息丢失或损毁,要选择适当的载体、保存场所和环境,同时,还要做好存贮期间的保管工作。节约空间是指改进存贮载体,力求减少存贮空间。查找迅速是为了方便检索,在存贮信息时应进行科学分类与编码,以利于日后用人工或机器快速查找。(五)信息的检索。信息的检索要达到方便、迅速和准确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分类与编码体系。商品信息可按其来源、内容、时间、具体形式(如报告、报表、公文、广告等)等标志,进行分类和编码。为了检索(主要是手工检索)方便,也可编制和使用某些检索工具,如目录、文摘/索引、信息、资料指南等等。(六)信息的输出。企业加上处理的信息,除部分依照不同要求,编辑成供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外,其中大部分需要输送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业务联系单位以及各类信息中心等等,构成了企业内部流向企业外部的信息流。
整理分类
为了使收集到的、大量的、零散的信息条理化,必须经过验收,并进行整理分类。分类是信息处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整理分类比较科学,既能减轻信息加工、存贮、检索的工作量,又能提高信息的精度和适用性。商品信息整理分类是将杂乱纷繁的初始信息按问题、时间、目的要求,用一定的标志,分别归类整理,排列成序。对商品信息整理分类有两个要求:(1)要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信息的整理分类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满足不同使用者尤其是信息加工和分析者的需要。信息整理分类和加工、分析往往是某个人或某些人集于一身的任务。整理分类是否恰当、合理,对自己下一阶段二作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很有影响。为了正确地进行整理分类,就要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各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同时,还要密切关一fl,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信息的整理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按不同要求进行。企业活动中生成和接触到的商品信息量很大,对在手的初始状态商品信息究竟采用哪一种或哪些种分类方法要作全而考虑。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及时调整,灵活运用信息分类的具体方法,以适应需要,做好服务工作。(2)要能满足信息组织管理工作的需要信息的整理分类是信息收集作状况的检验,也是信息加工的必要前提。通过科学的整理分类,一方面能了解已收集掌握信息的基本状况,比如数量是否充足,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哪些信息是无关的,等等,这样可以对信息的收集过程及时地进行反馈指导,另一方面为信息的加工、存贮和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方便条件,使信息处理过程能更迅速、更经济,更有条不紊地进行。
汇总与复核
(1)商品信息汇总信息资料根据分类的要求和标志确定类别后,便着手将大量的原始资料按一定的表式进行汇总,计算出各类各组的单位数和指标总计数值。汇总技术主要有手工汇总和电子
计算机汇总两种。(2)商品信息复核商品信息复核一般要求做好信息的检查、评价、筛选和补充四方面的工作。检查对汇总的信息需要进行检查。检查其来源是否可靠,提供的情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过时,原始数据和资料有无差错。检查就是尽量减少或消除差错,尽可能使数据信息达到真实、可靠、准确。一般常凭业务知识、工作经验或专门的方法进行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经验判断、计算审核、核验检查、抽样检查、
逻辑检查等。方法的运用可根据检查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也可几种方法结合并用。应当指出的是,有些商品信息检猹是在汇总之前进行的。但也有这种情况,是把经过审核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汇总。评价按准确、适用、时效性的要求,对汇总的信息要进行评估。对于定性的信息尤其要评价其推理是否严谨,定性是否准确;对于定量的信息,则要评价其数据收集方法是否科学,计算结果是否准确,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筛选收集起来的数据信息,必须按照本企业生产
经营活动的需要和评价标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筛选,剔除错误、过时和重复部分的信息,剔除缺乏具体数据或经鉴定缺乏真实依据的数据信息,使问题集中,暴露出主要矛盾,便于分析研究。信息筛选在整个信息整理加工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进行,它与其他环节往往交叉着。补充对不全面、不完善但有价值的信息资料,要反馈到收集过程并进行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