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洛水》收录于
北魏时期
郦道元的地理、散文著作《水经注》中,主要记载了汉魏洛阳故城(今
洛阳市)及其附近地区洛水的流经、分布。洛水(今
南洛河)与洛水的支流
伊河(今伊河)、水(今
瀍河)、涧水(今
涧河)一起组成《水经注》卷十五的内容,其中《水经注·洛水》是该卷的首篇。
《水经注·洛水》中的洛水是
黄河的支流,发源于
陕西省蓝田县、
洛南县一带,流经豫西地区,在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南与伊水汇合后,于河南省郑州
巩义市河洛镇神北村附近汇入黄河。《水经注·洛水》中所记载方位基本上与今洛河发源地一致,并记载了涵盖
丹江(今
北川河)、尸水(今五龙河)、乳水(今蒿坪河)、武里水(今中沙河)、卢氏川水(今东沙河)、三川(今泉水峪河、
文峪河、大峪河)等70多条洛水支流。截至2021年,《水经注·洛水》中记载的大部分支流至今仍在地理上有对应的河流,只有少数支流的确切名称不详。此外,《水经注·洛水》还夹叙了洛水所流经城址的历史沿革及相关人文典故等内容。
洛水又东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义熙中,刘公西入
长安,舟师所届,次于
洛阳市,命
参军戴延之与府
舍人虞道元即舟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④参军:官名,
东汉末置,有“参某某军事”之义,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戴延之:
东晋小说家,名,字延之,江东(今安徽芜湖以下
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人。府舍人:某府之舍人。舍人:官名,本宫内人之义,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虞道元:人名,不详。即舟:乘船。即:依凭。
洛水又东经檀山南面,檀山四面绝壁,一峰孤峙,山上有小山村,俗称檀山坞。
晋朝义熙年间(405—418),
宋武帝西入
长安,水军驻扎在
洛阳市,命令
参军戴延之与府
舍人虞道元,乘船逆流而上,走尽洛川,探寻水军可以到达的地方。戴延之到这里就回去了,最终没有到水源。
此卷共有四条河流,其中
瀍水和涧水都是
南洛河的小支流,此二水之所以能够立名入卷,因为它们都流经
北魏首都洛阳的缘故,情况与前面
漯水立卷一样。洛水是
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伊洛河的支流,今称洛河,发源于
陕西省境
华山的
蓝田县附近,东流进入今
河南省,在
偃师区附近与
伊河汇合,今称伊洛河,然后东北流注入黄河。伊水今称伊河,发源于河南省境内
栾川县附近的
伏牛山地,与洛河会合后称为伊洛河。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
涿州市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
山东省访求水道,后又游历
秦岭、
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
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