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殿蓉,女,
回族,1968年出生,云南昭通人,毕业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和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班,
普洱茶的知名商家,优秀推广人。
阮殿蓉曾在铁合金厂工作,之后进入
勐海茶厂担任厂长,2002年,阮殿蓉创办了自己的茶业公司。
阮殿蓉荣获“2013中国茶叶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称号。2020年被评为百名“中华杰出茶人”等。2021年,阮殿蓉被评为“国茶工匠·中国制茶大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8年,阮殿蓉出生于云南昭通。
工作经历
阮殿蓉任中外合资云南振思铁合金厂副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1998年,阮殿蓉出任海茶厂厂长、党委副书记。
2002年,阮殿蓉创办云南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茶业有限公司。
获得荣誉
2013年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
2020年被评为百名“中华杰出茶人”。
人物事件
阮殿蓉的六大茶山公司,分布在茶叶市场公路的两侧,找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只有随处可见的六大茶山广告,才使人觉得没走错地方。
见过阮殿蓉的人说,你要是在那里见到一位长发及腰,面容姣好,步履轻快的女子,那么你可以确定那就是阮殿蓉。
另一位见过阮殿蓉的人则这样说,我希望再过几年,能取得她那样的成就,然后我也要出一本书。这个年纪才18岁的女子,说起阮殿蓉时,眼睛有些闪烁,她经营着一家茶庄,近年走访了不少著名茶山,她说的书,正是阮殿蓉才出版不久的《
我的人文普洱》。
我们绕了两三圈后,才从六大茶山品茶室,经营部,转到六大茶山办公室,3月的
昆明市阳光依旧是那么刺眼,天气甚至有一些炎热,也许这正是适合泡一壶普洱茶就可以打发一个下午的时光,许多女子的这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因为我们坐在六大茶山办公室喝茶的时候,正是
国际妇女节,大部分女子都放假休息了,但阮殿蓉却在这一天约了我们。当生命被茶香浸染
正是采摘春茶之时,阮殿蓉很忙。原本约好下午4点的采访延后1小时。她匆匆赶到,连声抱歉,长及腰部的辫子不停摆动。
她的办公室,陈列了许多茶,更多的是一些书。
一边喝
宫廷普洱茶一边聊,交流轻松惬意。访谈不时被阮殿蓉的来电打断,她总是微笑着表示歉意再接。和茶商讲话,阮殿蓉坚毅果断。这位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茶人,“我心如茶,我命如茶”的感叹中藏着多少记忆与神话?
法律出身的阮殿蓉,似乎与茶八竿子打不着,她到
勐海茶厂做厂长的时候,也是行政任命。阮殿蓉说,这并非爱好,亦非追求。在这之前,关于茶的记忆在某种程度来说,更多与亲人捆绑在一起。
小时候,阮的母亲在供销社工作,茶叶随处可见,她清楚地记得饼茶、
砖茶、
云南沱茶摆在柜台上,
散茶则用玻璃缸装着,它们来自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普洱市和下关,然后经过自己母亲的手,流向街坊和乡下。母亲售茶,父亲运茶,阮殿蓉的老家
昭通市就在
云南省通向
四川省的南丝绸古道上,云南的茶叶售往四川是几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在运输公司做调度的父亲,常常把一辆辆卡车派往
昆明市或者一个个茶叶生产区,根据运输协议,再把一车车茶叶运往四川宜宾、自贡、内江以及成都。
说起这些,阮殿蓉感到茶香已经融进了难以割舍的亲情:“父亲和母亲的身上因此都带着茶叶的味道,久而久之,我和姐姐、哥哥们都觉得茶叶的味道,就是我们家的味道。所以,后来当母亲不再售茶,父亲退了休,他们身上的茶叶味没有了,我们就觉得没有了茶味的家,仿佛真的缺少了什么,甚至变得有些不再真实。”
“我所有的家人几乎都与茶有关,”最让阮殿蓉觉得奇妙的是,自己的爱人竟然是一个茶叶世家的后人。丈夫姓段,是大学同班同学,他的老家在云南
凤庆县县城,他的外公家在凤庆的
鲁史镇。对
云南省茶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有名的茶叶之乡。说起这些,阮殿蓉侃侃而谈,有时会因激动而语速加快。“鲁史镇的金鸡村,现在还遗留有百株连片的古茶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更是生长着约3000多株野生茶树。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我先生的外公骆英才是鲁史镇第一个人工种茶的先驱,并开设了‘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我先生的爷爷段逸甫一家种茶制茶,生产销售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
云南省茶叶中的极品。先生的
曾祖父段显文,曾担任大理
剑川县县长,一生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但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无论先生的外公家的茶庄,还是先生的爷爷家的茶山,都无一幸免地停产了,成了一个动荡年代的绝唱。迄今为止,骆氏和段氏两家,在
凤庆县尚有多人专注茶事,以茶为生,或者传播种茶、制茶知识,这也可算是对先祖一份告慰吧,也可看作一种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
按照阮殿蓉之前的理解,茶可以弥漫在生活中,却不一定非要与真实的茶叶为伍。但事实是,1988年11月,因丈夫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县工作,一纸调令,阮从故乡
昭通市来到了勐海,这里是
云南省最大的茶叶产区。与此同时,她还被西双版纳州委任命为云南最大的茶业企业之一的
勐海茶厂厂长。这是阮殿蓉一生中最大的转折,按照她的话说,是“命运将我与茶乡勐海、凤庆,特别是与闻名天下的普洱茶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多重命运的巅峰运作
这是勐海茶厂和阮殿蓉命运的转折之点,也是“茶中之茶”普洱茶的新生之时。1998年,正是普洱茶刚刚热起来的时候。“产于云南,存于香港,藏于台湾”,一种由外向内蔓延的普洱茶风潮正席卷茶界,阮殿蓉恰逢其时。
创办于1939年的勐海茶厂是我国近现代普洱茶界的泰山北斗,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生产的勐海红印圆茶已被称为“旷世珍宝”,绿印圆茶、无纸绿印、绿印头、大字绿印圆茶、小字绿印圆茶等等无一不被视为普洱茶极品,价值连城。
第一次走进这个历史悠久、光环笼罩的茶厂,阮殿蓉感到忐忑不安,她不无担心:“巅峰之上的企业运作,稍有闪失,便成罪人。”
阮殿蓉面临的问题并不轻松。当时,
勐海茶厂普洱茶的产量仅为600吨,企业严重亏损,全厂账面上只有8000元,欠茶农的茶款达1590多万元,乡村的收购单基本是白条。阮殿蓉认为,挽救勐海茶厂,最重要的是给茶厂的产品找销路,扩大普洱茶的生产。她发现台湾著名茶人
邓时海写的《普洱茶》,其中提到最优质的普洱茶就是勐海茶厂所生产的。她意识到,云南
宫廷普洱茶产业潜力巨大,发展这个产业必然要开启中国本土市场,自己把蛋糕做大,把普洱茶文化历史挖掘出来,塑造普洱茶品。阮殿蓉果断地停止
勐海茶厂其它茶品的生产,全力投入普洱茶。事实证明当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一次职工大会上,阮殿蓉说:“勐海茶厂不是没有文化是文化丢掉了,不是没有精神是现在把锐气磨掉了,不是没有形象而是被亏损打蔫掉了。”重建勐海茶厂文化,重树勐海茶厂形象,重铸勐海茶厂精神,为勐海茶厂带来“精气神”,成了阮殿蓉的当务之急。
“7592”对阮殿蓉来说是一组特别的数字和记忆。1999年11月24日,气温零下4度,为
勐海县几十年不遇的最冷的一天。这天台湾茶人王瑞芬前来购茶,阮殿蓉用厂里多年不用的“边角料”重新拼配了
普洱茶饼,并命名为“7592”。新品立即得到了茶人的认可,几个人开怀品饮,畅所欲言,一聊就是凌晨4点。这个晚上阮殿蓉兴奋不已,“7592”是她在
勐海茶厂一年后最大的奖赏之一,可谓妙手偶得,她找到了做茶的信心,对茶叶对自己都有了新的领悟。
宫廷普洱茶“香、甜、甘、苦、涩、津、气、陈”八味,阮殿蓉在进厂的几年里,几乎一一尝尽,又渐渐靠近了“无味之味”的境界。2001年,勐海茶厂在她手中扭亏为盈,并在此年实现了10年以来最好的业绩。不仅是茶厂、自己,很多茶农的际遇也就此改变,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又开始呈现出过去的荣耀。在品尝时间与经营艺术之间
2002年1月,阮殿蓉辞去
勐海茶厂厂长职务,来到昆明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阮殿蓉形容辞职一事原因复杂,也有些无奈,她的离开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经过三年多的打拼,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现在已发展为一家年产1000吨的大型普洱茶企业,且已逐渐成为名牌。阮殿蓉引以为豪的是,现在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旗下有许多商标,其中就有六大茶山的山名。这些商标已成为丰富六大茶山茶文化内涵的重要支撑,但她还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时资金多一点,多注册一些商标,无论对整个普洱茶产业还是文化保护来说,都是更好的事情。”
与很多商品不同,普洱茶是独特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阮殿蓉的专题片,题目叫《回族女性阮殿蓉:经营艺术》。对自己用“人文”修饰普洱茶,阮殿蓉颇有感受。她说,普洱茶是一个有生命的茶品,是有记忆的,很多茶叶喝掉就喝掉了,没有留下什么。后发酵的过程是普洱茶随着时间成长的过程,普洱茶因为越陈越香,决定了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可以喝的古董,可以收藏的古董。阮殿蓉笑着作了个“捧”的动作:“比如我拿到一饼普洱茶,就舍不得打开它,喝的也特别慢。我在想为我准备这饼茶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肯定与我有缘……”她用“时间的重量”形容
陈年普洱茶,在她看来,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正是这种多样文化和风情,铸就了普洱茶这一特殊的茶品,它负载了人类文化的体温,它的宁静甘甜是对人类的一份馈赠。
阮殿蓉从普洱茶里品味出了至亲至醇的情感,感同身受,她也试着给自己做情感系列的普洱茶,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阮说,中学时自己数学不好,教数学的车老师就经常给她补课,成绩逐渐上升,高考数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报答对车老师的感激之情,她特意制作了一个
普洱茶饼,并在上面留下一句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忘不了您的……”同时,她还萌发了生产“感恩饼”的念头,她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得到父母、兄长、亲友、同事的帮助。一定有许多人跟我一样,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饼”将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载体……
宫廷普洱茶一经赋予人们的情感,便立刻有了生命,“感恩饼”见证着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并将爱心延续……这正是阮的初衷。
“女人经营普洱茶,或许更为感性。”每天,阮殿蓉都会品茶,并详细记录下每批茶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和香味,并从中体会不同饼茶细细的差别。
这么多年,阮殿蓉对普洱茶的研究,更集中在
云南省的产茶重镇的人文内蕴上。她收集县志和各类茶书,收集茶马古道上遗留下来的器物。
与“文化”一样,阮殿蓉也很看重
宫廷普洱茶的“品质”。在《我的人文普洱》一书中,她开宗明义地讲自己的“普洱观”:“真正优质的
普洱茶,其陈香必须是建立在安全和卫生上的陈香。”她把目光放得更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绿色壁垒的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协定已经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我国茶叶的发展,也制约着普洱茶走向世界的步伐。”她指出,普洱茶在卫生、管理、价格、年份、农残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农残方面,中国内地的达到欧美农残标准的还是太少。“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她娓娓道来。
这一次阮殿蓉又提到了“罪”——“让时间来沉淀茶品,但如果存的是一片假茶或是质量不合格的茶,那就是在犯罪。”
她身后有一排装满茶叶茶山书籍的
书架。“哪天我们继续喝茶聊天!”她笑着这一说,办公室像成了一个私人会所。她继续忙碌,在茶香中把握
宫廷普洱茶和自己的走向。
个人作品
社会活动
社会职务
阮殿蓉任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阮殿蓉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
阮殿蓉任云南茶叶协会理事。
阮殿蓉任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