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午荷》是台湾作家洛夫的一篇散文,作品发表于1979年,后收入《洛夫散文集》。作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描写了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为读者奉献了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
水墨画。
《一朵午荷》原文
一朵午荷
洛夫
A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此话怎讲?”
“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
“话是这么说,可是这与欣赏荷有啥关系?”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其实我和你都不是好辩的人,因此我们的结论大多空洞而可笑,但这次却为你这句淡然的轻责所慑服,临别时,我除了然一笑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
历史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懒懒散散地走过去,撅起嘴唇想吹一曲口哨,第一个音符尚未成为完整的调子,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国家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但当时好像彼此都没有说什么,便沿着画廊墙壁一路看了过去。有一幅画设想与色彩都很特殊,经营得颇为大胆,整个气氛有梵谷的粗暴,一大片红色,触目惊心,有抗议与呼救的双重暗示。我们围观了约有五分钟之久,两人似乎都想表示点意见,但在这种场合,我们通常是沉默的,因为只要任何一方开口,争端必起,容忍不但成了我们之间的美德,也是互相默认的一种胜利者的表示。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画廊的观众不多,大都面色呆滞,无奈地搓着手在室内兜圈子。雨,终于小了,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挨过去向窗外一瞧,正如旧约《
创世纪》第一章中所说:“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有光,便有了光。“我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
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
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这种景象,
徐志摩看了一定大呼过瘾,
朱自清可能会吓得脸色发白;在
荷塘边,在柔柔的月色下,他怎么样也无法联想起这种骚动。这时,一阵风吹过,全部的荷叶都朝一个方向翻了过去,犹如一群女子骤然同时撩起了裙子。我在想,朱自清看到会不会因而激起一阵腼腆的窃喜?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的
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挥手告别,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B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另一个秋末的下午。
十月的气温仍如江南的初夏,午后无风,更显得有点热。偶然想起该到植物园去走走,这次我是诚心去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十来分钟的路程居然走出一掌的汗。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五的
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
莲蓬,黑黑瘦瘦,一副
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其实,但是我还真不明白它的脸为什么会顿然红了起来,也记不起扔那粒石子究竟暗示什么,当然更记不起我曾对它说了些什么,总不会说“你是君子,我很欣赏你那栉风沐雨,吃污泥而吐清香的高洁”之类的废话吧?人的心事往往是难以牢记的,勉强记住反而成了一种永久的负荷。现在它在何处,我不得而知,或下坠为烂泥,或上升为彩霞,纵然远不可及,但我仍坚持它是唯一曾经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朋友,这不正足以说明我决不是只喜欢欣赏他人孤寂的那类人吗?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白昼与黄昏,池里与池外,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
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
西湖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一朵午荷》赏析
众荷喧哗
洛夫
众荷喧哗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静,最最温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欢看你撑着一把碧油伞
从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轻轻扔过去一粒石子
你的脸
便哗然红了起来
惊起的一只水鸟
如火焰般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点
便可听到水珠
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转。
你是喧哗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静的
夕阳
蝉鸣依旧
依旧如你独立众荷中时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轻声唤我。
这是
洛夫诗歌《众荷喧哗》中的句子。也许你更熟悉他的诗,也许你更熟悉他的《时间之伤》、《石室之死亡》、《血的再版》等一系列的堪称世界诗歌领域的的“东方诺贝尔”品牌的诗作。台湾诗人洛夫的名字,代表当代海外华人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个曾经的“诗魔”,经过对诗歌意向的诡异神秘及语言艰涩的探索之后,回归到意象明朗语言洗炼的风格。一种简洁、静观、亦虚亦实的气息氤在他的诗行里。这一点,我们在读他的《众荷喧哗》一诗时已经感受到了。也是与荷有关,当我们读完
洛夫的散文《一朵午荷》,之后,真的很难把自己的感受一言以蔽之,那感觉实在是丰富到无法言喻。
作为诗人写的散文《一朵午荷》,字里行间还是弥漫着诗的气息。如果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幅朦胧清雅的写实画,那么《一朵午荷》,更像一幅风格独特、震撼心灵的写意
水墨画。你看到的绝非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的娇艳与明媚,也不是隐现在牛乳一般月色中的荷叶在微风中波纹般的颤动,洛夫的笔下,不过是一池夏天午后雨中的荷和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菏,总之都是花已凋零而只有满池青青荷叶的荷,“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也有雨滴敲击,但并不伤感,也有花残及
莲蓬枯瘦的意象,然并不孤寂。可你却会在静静的凝视中怦然心动,为了那掩藏在田田荷叶中一朵将谢未谢冷寂无声的温柔的
西湖红莲!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那荷却在冷寂无声处!这就是
洛夫的午荷!
作为台湾诗人,洛夫甚至提出了“天涯美学”的概念,它代表着个人或者一个漂泊族群的诗歌美学之追求,似乎天涯漂泊,似乎遗世而立,行走就是家,我诗故我在,似有一种无奈的超拔。但他自己也承认:两岸地缘和政治割断不了塑造他人格,炼他精神和智慧,培养他尊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他身在天涯,但中华情怀依旧,他的作品中仍受中华文化的哺育和熏陶,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精华似乎已渗透到他的骨髓里,并自然体现在他的诗文里《一朵午荷》,正是这样一篇看似自由现代,实则古典含蓄,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情缠绵,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哲思深远的美文。文章的的语言、情感、意象之美都值得深味。
语言虽然清淡,哲思更为深远。洛夫的语言总是在极淡之中溢出浓浓的意味来。古人说“道法自然”,好文章也取其自然之气。古人认为天地间有粹灵之气,万类皆得之,而文人得之居多,文人得之“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所以文之灵气得于自然,故文以自然为贵。《一朵午荷》,中写荷上的雨珠是用这样的语言:“雨落在它们的脸上“”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雨中荷叶的灵动。不仅如此,文中写荷花的淡然凋谢本来是意味深刻的,但却没有华丽的辞藻,除了一点拟人外平淡无奇,但正是在这平淡中,写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一朵午荷的出现,不仅让诗人走向内心,深入生命的底层,更在时间的意义上揭示关于
宇宙规律的哲学命题。时间,几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他们更多借此感古今兴衰、物是人非之悲,叹人生苦短、沧海桑田之变,大量伤春悲秋之作传达一种焦虑和悲观,而
洛夫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平和与淡定,“爱荷的人”不但爱花、叶、枝,也爱它夏天的喧哗,与秋季的寥落,甚至那池污泥。所以,他爱那朵将要凋谢的午荷,没有通常的悲哀,反而是惊喜、安静而温柔的爱恋。这是一种寓于平淡中的透彻,是一种透彻带来的深情。
世界虽然喧哗,心灵依然寂静。《一朵午荷》,是一篇宁静的文章。虽然写到室外万马奔腾的雨势,“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又马上写到“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即使写了
文森特·梵高画中触目惊心的红色,也是以静默来观赏;即使写到两个人的争吵,也因为事关是否该欣赏荷花的孤寂而以“赧然一笑”做结;即使写了激越的风雨中满池的青叶如何的翻飞、骚动、惊慌,也是为衬托后来那个寂静的午后自己与那一池青荷静默的对话。最终是为了写出:在这样一个喧哗的世界里存在着另一个宁静的心灵世界。虽然不乏写喧哗笔触,但焦点总是停留在静谧与孤寂的所在。“这种喧嚣中的宁静,这样喧嚣后的寂静,不难看出老庄的影响,隐约现出
王维那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无边的禅趣。正是这种宁静,赋予文章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其形细微具象,其神博大深致。
洛夫诗的意象,可谓一花一叶一世界。他把具体微小的事物放在一个
宇宙境界中来审视。他写初雪静静地躺在众叶之间,他写水莲张开的手指扣响他心中的高山流水;他写霜枫已凋的院子,他写阶前已残的
秋菊,他写微笑的
香石竹和满阶翻飞的落叶,他凝眸一支蜡烛的小小火焰,甚至一滴掉落在古书上夹着时间暗泣的泪滴……非常具象,非常细微,但却引人步步进入深广的审美世界和心灵空间。他的散文和他的诗歌一样,在花开花落中,在日升月落中,在四季的脚步中,在喧哗与宁静中,他用敏锐的触觉和洗练的文字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人眼所见有限,但心灵时空无限,所谓“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似乎世间万物洛夫都能与之交流沟通,发现它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因此,一滴水珠就是整个世界。一朵荷花,一朵即将凋谢的荷花,它的娇艳的过去和必然枯萎死亡的未来,昭示给洛夫的太多!生命,宿命,命运,花与人,生与死,今生与前世……那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世界,或者说那是人生世界的一个比照。所以文中说“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
就是这朵将谢未谢的午荷,就那样掩藏在重叠的青青的荷叶中,当洛夫寻找它,凝视它,留恋它的时候,午荷成了一个深广的审美世界和心灵世界,一个喧嚣中的宁静世界,一个燃饶后的冷寂世界,一个走向凋残却毫无幽怨的平静而淡然的心灵世界!虽然文中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很小,只是一池青荷,但在作者对满池荷叶的灵动的描摹中,在对一朵午荷的期待和寻觅中以及满心的欣赏和温柔的怜爱中,投射出的心灵空间却很深远,深远到我们久久凝视仍觉意味深长。那是一种持久的牵挂,一种平和的欣赏,一种温柔而孤寂的感动,一种透彻而深沉的爱!
这就是
洛夫的午荷!这就是淡然而美丽的《一朵午荷》。
作者简介
洛夫(1928.5.11~ ),名莫运端、莫洛夫,湖南
衡南县相市乡燕子山人。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
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现聘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
华侨大学、衡阳雁诗社名誉社长。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
荷兰、
瑞典、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文,并收入各种大型诗选,包括台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曾被评为中国十大诗人,并排首位。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五十余年,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
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叶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评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等五部,译著《
雨果传》等八部。
洛夫和
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