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蝉镇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下辖镇
白蝉镇东临游仙区盐泉镇,三台县中太镇,南交三台县柳池镇,北连游仙区梓棉乡,下辖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幅员面积25.68平方公里,场镇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已建成0.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5000余人,场镇常驻人口3000人,规划容纳8000人。区划代码为510704113,代码前6位为510704,长途区号为0816,邮政编码为621022,车牌号码为川B。
2019年12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绵阳市游仙区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盐泉镇梓棉镇和白蝉镇,设立盐泉镇,以原玉河镇、原梓棉镇和原白蝉镇所属行政区域为盐泉镇的行政区域,盐泉镇人民政府驻五圣街18号。
建制沿革
绵阳市游仙区辖镇。1952年置新民乡,1958年改新民公社,1980年更名白蝉公社,1983年置白蝉乡,1992年并入刘家镇,1995年复置乡。依据四川省撤乡并镇及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公告,撤白蝉乡设白蝉镇。
经济发展
白蝉镇位于区境东南部,小永路东与玉河镇、中太镇、刘家镇、柳池镇毗邻,距城区31.8公里,公路交通便利,小城镇建 设初具规模,是周围群众农副产品集散要地。人口------。农业主产水稻、玉蜀黍属、红薯、小麦、油菜子,兼养猪、禽、蚕。
基础设施
白蝉镇按照区上把“城镇建设的像花园,农村建设的像城镇”的总体要求,适度超前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场镇上幼儿园、小学、卫生院、敬老院、邮局、银行、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打造的田家嘴商业街容纳了28户商户,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镇境内现已建成小二型水库一座,山坪塘108口,提灌站23处,群新分支渠、梓白农渠58公里,其他农用渠系100余公里,实现全镇72个社,全部用上自流灌溉武引水,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建设
白蝉镇   政府投入30余万元,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招引开发商,打造连通场镇的田家嘴商业街,共修建28个店铺租给场镇居民,帮助居民就业创业,活跃农村经济; 在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过程中,白蝉镇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坚持先行试点、市场化运作,联合开发商,沿清溪街一字排开,建成欧式风格的联排小洋房,成为白蝉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该乡立足于“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居民住房维修加固与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强化施工安全和质量全程监督,严格落实干部主体责任,帮助受灾群众尽快住上安全放心房,并多途径多方式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2008年,白蝉镇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一边修复震损公路,一边改造原有的低标准道路,全镇共修建村社道水泥路6.2公里,抢修长达17.2公里的震损农村公路。镇里修路的号召一下达,在短短3天之内,明月寺村4万余元的集资款全部收齐,新建水泥路2公里;在场镇新建长185米、宽11米的水泥街道,村村路通、水通、网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2009年11月3日,区委副书记王理效深入白蝉镇调研,在调研中王理效指出,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认真分析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加快发展的工作重心,努力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王理效副书记现场查看了玉河镇农房重建区、梓棉中心小学教学楼、白蝉镇卫生院以及村委会建设等施工进展情况,他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加强对项目的领导,严格资金管理,强化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如期完成工程建设。
在梓棉返乡青年养鸡场和白蝉镇新知青肉兔养殖场,王理效副书记与负责人认真交谈,详细了解养殖场的运行情况。王书记对两位青年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他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力争让两个养殖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成为养殖示范户,并通过其辐射影响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增收,从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理效副书记还专程到白蝉镇的仙力丝厂进行了视察,参观了丝厂缫丝生产流程,深入了解了丝厂的经营情况、蚕茧供应情况和全乡桑林种植情况,还详细询问了该厂面临的困难。他要求白蝉镇党委政府坚决抓好蚕桑养殖业,确保蚕茧优质、充足供应,鼎力扶持仙力丝厂,突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王理效副书记在与白蝉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交流研讨中指出,当前已进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各镇要坚定信念、集中精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一轮重建发展工作中去。在抓好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重建的同时,要立足当地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他说,经济要实现发展,必须在产业上有突破,各镇要找准自己的工作重点,抓住当前一系列机遇,用好资源,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力争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探索出一条路子来;要加大水、电、路、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探索集镇建设思路,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种桑养蚕
白蝉镇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天蓝水美、人勤物丰。山坡上、道路旁,成片绿油油的桑林令人目不暇接。白蝉镇依托蚕业合作社,推广桑林托管模式,引导群众栽桑养蚕,努力将“白茧子”变成“真金白银”。
窥一斑而知全豹
游仙区白蝉镇陡嘴子   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u003c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方案\u003e的通知》川委办[2009]29号文件精神及区委、区政府、区创建办有关创建“五十百千”示范村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创建“五十百千”示范村工程,使陡嘴子村成为了优美的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
一、陡嘴子村基本情况
陡嘴子村地处游仙区白蝉乡西北面,属丘陵地貌,幅员面积2794亩,距离白蝉乡场镇1公里,主要以水稻、玉蜀黍属、蚕桑生产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47户,758人,党员43人,拥有耕地面积1150亩,桑园面积450亩,林地面积1000亩,水资源面积200亩。该村2002年确定为游仙区扶贫新村项目工程,于2007年下半年实施。地震后,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村”,2010年被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确定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范围。
二、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营造创建“五十百千”示范村良好氛围
该村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支两委其他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广播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具体措施。坚持每半月一次农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检查,评定清洁卫生户和不清洁卫生户,并进行公示。村环境治理领导小组专门聘2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员,协助做好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群众知晓率、参与率达100%。同时,制定了陡嘴子村创建《2010年全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三、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加群众收入。
(一)按安全、经济、适用、提升的原则开展住房重建。全村需重建164户,现已动工164户,占应建户数的100%,已基本竣工162户,所有重建户均按灾后重建的规划设计进行修建,统一了建筑风格,村庄整体风貌统一、协调、美观,加上原先的砖混结构房屋,95%的农户住上了安全舒适的砖混结构楼房或平房;二是全面完成震损住房加固工作,全村加固99户,完成率100%;三是针对贫困户建房难的问题专门设计了贫困户建房图纸,鼓励贫困户联户联建,动员党员干部帮扶助建,动员建材供应商让利援建。现全村18户贫困户已全部住进了砖混结构平房。
(二)扎实抓好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一是以解决生活生产用水难为突破口,加快水利设施恢复重建,该村在灾后新开挖并硬化武引农渠4.5公里;260米倒洪管和2个隧洞已建成完工;新挖了塘埝4口,精修2口,新增蓄水量5万立方米;开挖并硬化夏湿田排湿沟渠3.3公里,改造夏湿田300多亩;维修武引沟渠2公里、山坪塘9口、石河堰1处。二是已解决行路难为重点,加快村社道路建设。全村共修建村社水泥路6公里,修建碎石路4公里,修建入户道路3公里。现社社通水泥路,80%农户通水泥路。三是启动了村部阵地建设,现已竣工投入使用。四是以解决群众信息难为切入点加快电力、广播等的恢复重建。现全村电话入户率达90%,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广播网覆盖率100%,供电入户率100%。五是实施天然气工程,新增天然气用户100户,达到150户。
(三)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是以优美环境为重点,对地震灾害废墟和倒塌房屋进行清除,进行了还耕;二是统一建筑风格,按照标准图对重建住房进行外部装修,对公路沿线80多户农户的房屋进行了风貌提升,呈现出新农村建设风貌;三是做好农户配套设施建设,新挖卫生井100余口,恢复改造卫生井130口,新建沼气池50口,恢复改造沼气池80余口,改厨改厕83户,加上新建户,全体群众用上了卫生厨房、卫生厕所;四是以建设“美好家园”为载体,动员群众清除了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150方,清除垃圾30吨,清除卫生死角15处,拆除乱搭乱建的附属设施15处。五是认真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农户庭院干净整洁。家禽家畜坚持圈养,人畜分离。六是新建垃圾收集点4处,生活垃圾日产汽车公司日清,无乱堆乱倒乱放现象。普及健康常识,提高村民素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四)扎实抓好产业恢复重建,培育持续增收的骨干产业。一是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培育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已改造桑园300余亩,新增桑园100亩,年养蚕规模达到4000余张,较灾前新增700余张;二是大力发展优质大豆产业,已发展1000亩,亩平增收400余元;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现全村新增养猪大户10户,水产养殖40余亩,全村生猪出栏达900余头,小家禽养殖1.2万余只;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村参与劳务扶贫等务工技能培训的村民达200余人次,现常年在外务工人数195人,年创收290万元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发展建设
种桑养蚕
窥一斑而知全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