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道德主义 是一个
伦理学概念,也是一个
社会学概念。它是指,在某个社会下,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或者对个人人品要求在正常人的能力范围之外,以至于惟道德是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社会问题往往都归结为人的道德境界问题,归结为自私、物欲、怯懦,归结为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丢失。对于没有按照社会道德从事的人,将遭到道德批判。
特征
道德要求过高
在泛道德主义社会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对他人的高要求。比如在集体中,要求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耐劳艰忍、尚朴禁欲等等。流行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如中国文革中在道德方面互相指正等等。如果有人公开表示做不到这些,往往会遭到他人攻击和指责。混淆美德和义务。如公交车让座。
惟道德是论
在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而这个社会中的“道德”,并非现代社会中的宽容、道义、礼貌、智慧、诚信等等,而是社会中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做法”,或者叫做“世故”。对人的评价都会强调“道德”。一旦个人“道德”水平遭到大多数人否认,就会导致在社会上难以生存。如流行的观点“要做事先做人”就属于泛道德主义。
道德制高点
在这种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如果存在一定的矛盾,不是通过沟通和理性探讨解决,而是采用争抢道德制高点。为了争抢道德制高点,可以不择手段。如果争到道德制高点,攻击他人就非常有效。
惩罚不“道德”
对于不按照社会主流道德从事的人,会遭到各种惩罚。一些惩罚往往是非人道的。如殴打、排挤、诽谤等等。如果有人和不“道德”的人相处,也会被大众排挤。
危害
社会缺乏诚信
由于泛道德主义社会中的道德在人的能力范围之外,因此,为了遵守这些道德,比如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人性本质。如果这种谎言是面具的话,任何人都要带着面具来生活。最终会导致人精神错乱、
精神分裂症和压力过大。比如电影《
罗生门》中的社会,因为社会无法容忍“胆怯”、“性欲”、“自私”等等,因此四个当事人全部说了谎,导致案件难以有突破。
社会缺乏宽容
由于泛道德主义社会中大量掩盖了人的本性,因此一旦真实的人性表现出来,就会遭到大众攻击。最后会导致社会缺乏宽容。而社会缺乏宽容,导致了很多的“社会弃儿”,他们得不到任何尊重和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个性无法尊重,人性无法解放,导致社会痛苦增加,最终导致社会动荡。
人际关系恶化
泛道德主义要求社会排斥一些“不道德”的人,因此会出现人与人之间无法正常相处。由于每个人都存在“不道德”的地方,只不过被各种表现出来的假象和谎言所掩盖。因此,任何人随时都可能遭到各种攻击。人和人之间往往会互相防备。
除此之外,还会造成“不承认错误”、“一错错到底”的现象。在这种社会体系下,人和人之间有任何误解或者矛盾,往往不会通过沟通、分析和反省来解决,而是会采用很多极端的方法,如双方都采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因为,任何一方如果进行分析和反省,必然自身有造成矛盾的责任。有责任,那么这一方在“道德上”就吃了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发生冲突,互相都不能回头。最后必然是,实力大的一方占领道德制高点,取得“胜利”。
社会单元化
由于泛道德主义缺乏对“不道德”的人的宽容,因此社会会有一种主流认同的做事标准。任何人都只有按照这种标准行事,才会得到社会尊重,才会不遭到他人攻击。这样导致社会单元化。如上海人使用方言曾经遭到他人指责,说方言成了“自私”、“狭隘”、“排外”的代名词,最后导致部分当地人不敢在大众场合使用方言。导致上海文化多元化被破坏。在这种社会中,人无法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因为一旦个性不被社会认可,就会成为“不道德”、“不靠谱”的人,遭到社会排斥和攻击。社会单元化又导致社会僵化,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被极权者利用
泛道德主义缺乏理性思考,往往按照社会主流和“感觉”来评价他人。因此,极权者可以利用各种道德来获得政权。之后,可以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道德规范。比如
斯巴达式的
极权主义体制所要求的“战士道德”:勇敢无畏、牺牲奉献、耐劳艰忍、尚朴禁欲、纪律服从、集体至上等等;苏联人大力鼓吹的是一种“现代野蛮主义”(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语)的战争道德,而把其它各种文明社会的道德统统踩进烂泥之中。谁也无法否认战争道德确实是一种道德,并且还有“崇高”审美价值(据
伯纳德·鲍桑葵,“美”可分为“纯美”与“崇高”两大类),具有慑服人的威势;而知识分子所受的文明社会的道德教育恰好与之相去甚远。利用“道德”的精神武器,可以起到排斥异己、打击自由进步人士的作用。
泛道德主义
产生大量暴民
抓住对方一个德行上的缺憾,就进行道德围歼。他们从来不敢直视自己软弱的内心,从不设身处地想一想,比如
5·12汶川地震中的
范美忠事件,如果批评者自己站在地震区的讲台上方,自己会怎么办。想必多数人在心之余,只有勇气回答,比起那位范老师,可能会多向台下的学生们喊一声“快跑”,便第一个飞奔出教室。而这一声“快跑”,就价值千钧,就能评定一个教师的职业伦理,就能决断出一个人的生与死?
弃善从恶
“不道德”者由于遭到他人批判、贬低,甚而达至虐待的程度,会导致反抗社会的心里。即便一些社会道德确实是不文明的行为,被攻击者也会予以否认。因此会出现仇恨社会、仇恨他人,最终导致大量的人弃善从恶,导致社会灾难。
解决方法
理性和宽容是解决泛道德主义的唯一方法。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更应该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清醒的理智。只有不触犯法律的边界,才能形成真正良善而不矫作的道德氛围。对他人宽容,对他人理性。遇到矛盾理智思考,理智分析才能够让社会远离泛道德主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