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秤俗称制秤人,这里的秤是传统的木杆秤,当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运用
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到了
唐朝,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秤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
钉秤这个行业在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就已经出现,据记载,
西塘镇的钉秤摊在晚清时候已有几处,当时钉秤的选材粗糙,手工秤的制作流程简单,称重的精确度比较低。
中华民国改成了16两进制,解放后又改成了10两进制。特别是在60年代后,西塘手工秤店以郁诚的手艺和行商风格深得当地人称许。钉秤在80年代以后就和国际接轨,以
千克为标准。木秤制作工艺精度要求高,不少技艺代表了人们对于古代度衡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秤开始普及,但手工秤由于携带方便,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手工秤适合于一些流动的商贩,现在购买手工秤的主要是一些农村的小商贩。随着
西塘镇旅游的发展,游客购秤有所增加。许多人在乔迁和结婚时也会购置手工秤,以讨一好口彩。
将购置的木料冲成方料,木头选料要求硬度高、木质细腻、不易弯曲,一般以进口铜超木(
坤甸铁樟木)为主,有时也用红木或其他特殊材料;
将秤杆浸在
氢氧化钙中,一段时间过后,材质不好的秤杆会出现弯曲或裂痕。这个过程也是筛选秤杆的过程;
装好秤钮后再用专门的砝码标刻度,先刻好几个大刻度,再用圆规平均标好分刻度;钉秤星:用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用刀将铜、铝或
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秤杆上的每个刻度都是金属丝镶嵌
刨子(将冲好的
小料刨圆);磨石、砂纸(将秤杆的毛坯磨平砂光);刀(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砝码(标刻
艰辛的制秤业在许多大城市都不许生产了,传统的木杆秤的生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今天的中国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富足时期,木杆秤对于人们来说不很重要了,但对于有几千年文化的中国历史来说,它凝结着我们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它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它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从未间断过,更不希望在我们的手中间断,民族的火炬,灿烂的文明更应该经过每一个人的手生生不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