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乌德丁·卡吉尔(Alauddin Khalji),
德里苏丹国苏丹,1296年——1316年在位。
阿拉乌德丁被称作是德里
苏丹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苏丹,他缔造了德里苏丹国军事上的辉煌成就。
军事政治
阿拉乌德丁·卡吉尔(Alauddin Khalji)通过扩充军队,包括奴隶部队,奴隶部队是由从小被卖为奴隶并严格接受军事教育的人组成。阿拉乌德丁给他的军官支付现金,亲自牢牢控制着军队。
1294年,阿拉乌德丁率领八千穆斯林骑兵进进入德瓦吉里(今道拉塔巴德,参见阿拉—乌德—丁远征德瓦士里)。
1296年10月3日,阿拉乌德丁在德里红堡就位。阿拉乌德丁在袭击
德干高原时带回了大量的战利品,并用这些战利品收买了他的舅舅查拉乌德丁周围的人,然后依靠谋杀舅舅而篡位登基的。
1297年,阿拉乌德丁率领穆斯林军攻占
古吉拉特邦(阿拉—乌德—丁征服古吉拉特)。但是军队开回
德里途中,因抗议战利品不均而叛变,叛乱受到了残酷的镇压。
阿拉乌德丁于公元1299年派遣乌卢格汗和努斯拉特汗去占领兰桑波尔(阿拉—乌德—丁征服兰桑波尔),经过一年的围攻,最后占领,同时在布东、奥德、德里又发生了严重的叛乱,最终叛乱被平息。
阿拉乌德丁即位不久,柴法尔(扎法尔汗Zafar Khan)在贾朗达尔附近击退了一次
蒙古族的侵略。
公元1299年,顾特卢格克瓦查(忽都鲁火者Qutlugh Khwa-jah)率领一支号称多达二十万人的蒙古军队驻扎在
亚穆纳河(亚穆纳河)两岸,威胁德里。阿拉乌德丁率军与蒙古军对峙,基利战役爆发。柴法尔汗发动突击,击退了蒙古人,但自己也战死。
公元1303年征服齐图(阿拉—乌德—丁征服齐图),十二万蒙古大军掠夺德里和邻近地区(蒙古人攻打德里之战)。打退了蒙古人后,阿拉乌德丁不断地进攻
德干高原,并一度打败了拉杰普特人。
1305年,
蒙古族袭击到阿姆罗哈(蒙古人入侵阿姆罗哈之战)。
1305年,阿拉乌德丁征服马尔瓦(阿拉—乌德—丁征服马尔瓦)。
公元1306—1307年,德瓦吉里投降。
1306年由卡卜克率领的一支蒙古军队掠夺了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蒙古人入侵喜马拉雅地区之战),五万名侵略者被德里的伽齐马利克俘虏。
1307—1308年一名叫伊克巴尔曼德的蒙古酋长渡过了
印度河,可是他战败被杀。在阿拉乌德丁统治最后的年代里,蒙古人再也不敢来进攻
德里苏丹国了。
1306年,卡富尔第一次远征德干。
公元1308—1310年,卡富尔第二次远征德干,于1310年华朗迦城投降。
公元1310年卡富尔第三次远征德干。
公元1313年,卡富尔第四次远征德干雅达瓦(亚达瓦王朝)和曷萨拉王朝,整个南印度就这样归于
德里的有效管辖之下。
抗击蒙古侵袭
蒙古军的入侵使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再次修缮要塞,加固凯塔尔(Kaithal)城。通过考证昂西(Hansi)巴斯城门(the Barsi Gate)上的雕刻纹饰,我们能够确定修的时间大约在1303年12月。阿拉乌德丁·卡吉尔还颁布了大量的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来提高军备投入,避免重蹈覆辙。经验丰富的贵族们考察了
蒙古族的进军路线并在沿途安置哨点(iqtas),由警惕性极高的心腹将领把守,以防不测。
不过,这些措施还未完全见到成效,伊斯兰教历703年(公元1304年)阿里·贝格和塔塔克(Tartaq)就再次率领
蒙古国武装部队沿瑟穆尔(Sirmur)山麓挺进达比阿斯河(Beas)河岸(见比亚斯河战役、比阿斯坝)。他们的一支分队洗劫了纳戈雷(Nagore)。蒙古主力军行进到
恒河和
亚穆纳河河间地带时受到
马利克·卡富尔(Malik Kafur)和加齐·马利克(Ghazi Malik)的阻击,很多蒙古士兵被俘。另一支由
伊曼努尔·康德(Kang or Gung)带领的蒙古军队攻克了克格尔河(克格尔河Ghaggar)上的合卡尔(Khekar)地区。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派马利克·卡富尔和加齐·马利克前去指挥作战,成功俘获了康德并押回
德里。
此时,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卡尔吉采取的措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他任命加齐·马利克为行军保卫长,总部设在迪帕普尔(Dipalpur),加齐·马利克一直守卫在那里直到阿拉乌德丁·卡吉尔去世。在伊克巴尔·曼达赫(IqbalMandah)的带领下,
蒙古国武装部队又掀起新一轮进攻,但很快被击败且多人被俘。据说,加齐·马利克改用主动进攻的策略,
加兹尼成为
蒙古族首个沦陷城市。在此期间,尽管蒙古人不再袭击
印度,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伊斯兰教君主控制了
拉维河以外的地区。有记载说,加齐·马利克得到了
阿老丁的真经(khutba,又译“呼图白”),曾在加兹尼诵读。学者们对这个提法颇感疑惑。巴拉尼对每年冬征讨伐蒙古军的加齐·马利克评价很高,称他是抵抗蒙古军的长城(Wall of China)。
伊本·白图泰看到木尔坦清真寺里的碑文上写着图格鲁克(Tughluq)声称一共打败蒙古军二十九次。
据一位
伊朗使节的说法,
伊利汗国的君主
完者都(Oljaitu)曾命令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投降并要求与卡尔吉公主(Khalji)成婚。但是,阿老丁拒不同意,最后导致使节被拘,十八名随从惨死在象群脚下。
巴拉尼认为,正是因为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所采取的政策才缓解了
蒙古族的侵占,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顾特卜乌德丁·穆巴拉克沙(Qutubuddin Mubarkshan)统治末期(伊斯兰教历720年,即公元1320年)。诗人阿米尔·库思老认为穆巴拉克沙曾筹划攻打
加兹尼,但他受到异密们的劝阻。不过也有史料记载,伊斯兰教历721年(公元1321年)蒙古军队进攻未能成功的原因在于德里军队囚禁了大量蒙古人和他们的首领。最后一次提到入侵是在
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Muhammad Bin Tughluq)统治时期,
答儿麻失里(Tarmashirin)率军攻入
印度边境。后来,有文献提到德里和
伊朗互换使节,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也改变了图格鲁克王朝和答儿麻失里的敌对状态。就此,
蒙古族征讨印度暂告一段落,直到1398年
帖木儿卷土重来。
最后,我们要探讨的是蒙古人未能在印度长驱直入、长期驻扎的根本原因。毋庸置疑,蒙古人屡次成功地控制
伊斯兰教领地
西北边境的大片地区,任命自己的那颜或沙黑纳(shahna)管理,或者成为由异密统治的附属国,这都是小试牛刀。问题在于远离主阵地,蒙古无法近距离地统治这些地方,建立起接受
成吉思汗的札撒管理体制。成吉思汗的梦想是有朝一日他的后代能够征服全世界。尽管他们已经攻占了大半个世界,但是最终并未实现其初衷。《哈勒吉史》的作者 K.S.拉尔是首位系统分析
蒙古族在阿拉乌德丁·卡吉尔统治期间未能取得胜利的
印度学者,在“蒙古人失败的原因”这一节中,他写道:
在结束“蒙古入侵”这章之前,探讨一下为什么曾经叱咤东西方、在阿拉乌德丁·卡吉尔执政时期发动大规模中亚战争的蒙古人却最终被印度斯坦军队打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蒙古国武装部队失败和撤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征服世界”这个宏愿是
蒙古帝国前进的驱动力,但是由于
成吉思汗子嗣之间的内战而不得不放弃。河中的蒙古军队攻打印度,他们却忙于处理自己在
中亚的内部矛盾,背叛了中国的大可汗。作为印度斯坦的主要敌人,达瓦汗(
笃哇)在中亚作战四十多场,根本无暇顾及印度斯坦的战况。正如哈比卜(Habib)教授所指出的,
德里无法抵挡蒙古部落的联合进攻,他们之间的内斗倒是挽救了
德里苏丹国。
……
其次,蒙古军队入侵
印度的人数夸张。妇女、儿童和老人随军一同出发。虽然军队人数增加了,但是打仗的效率却大打折扣。阿拉乌德丁·卡吉尔俘虏的蒙古囚犯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德里的集市常有人口买卖或直接杀掉他们。
……
第三,早期的
蒙古族的素质已不复存在。这些素质曾让他们在早先中取得巨大的成功,而这时攻打印度的蒙古人失去了当年头脑灵活、身手敏捷、坚韧不拔的品质。在1300年和1303年两次对
德里的围攻中,阿拉乌德丁·卡吉尔磨掉了蒙古人的全部耐心。蒙古人没有打硬仗就撤军,这非常令人诧异。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个帝国征战的必备条件。
……
第四,达瓦汗(
笃哇)在位统治三十二载,虽然他也在
中亚作战,但是仍可以派遣精备之师征战
印度。1306年他的去世导致河中地区一片混乱。在随后的两三年里,
孛儿只斤·贵由、库巴克和
塔里忽三位
可汗继任王位。库巴克处理政务不当,不得不退位,1321年又复位。
蒙古族无法有组织地、持续地进攻印度。相反,加齐·图格鲁克常去骚扰蒙古人。
……
最后,蒙古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蒙古国武装部队在与战神交战。阿拉乌德丁·卡吉尔与马利克的谈话充分体现了他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坚韧、正直、英勇、坚定和军事天赋。马利克曾劝阻他攻打忽都鲁火者(Qutlugh Khwa-jah),但阿拉乌德丁·卡吉尔认为抵御外敌是他的责任。他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组建大军,通过周密的计划击退蒙古人的攻击,直到蒙古撤军。
彼得·杰克逊在文中指出,这一时期在边境和阿富汗地区已经出现奈古达日斯人(Negudaris)或合剌乌纳斯人(Qaraunas)的势力,他们控制了当地部分区域并与
蒙古族结盟。彼得·杰克逊认为
印度文献中从未专门提到这支蒙古部落,只是偶尔用到了“Qaraunah”这一字眼。
在对瓦撒夫、巴道尼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基础上,杰克逊给出了“掠夺还是征战?”的疑问。他认为蒙古人进攻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占领
伊斯兰教的领地。但是,在结论中杰克逊又提出蒙古人的真正目的是想从印度掠取奴隶。他列举了萨利·那颜(Sali Noyan)在
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战争中俘虏了很多印度奴隶的例子。按照
拉施德丁《
史集》的描写,当代
伊朗的皇家庄园里依然可以找到这些奴隶的后代。杰克逊还给出了阿米尔·霍斯鲁被
蒙古族俘虏的例子。杰克逊认为蒙古人的第二个目标是掠夺战利品,尤其是从康合思掠夺马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蒙古人入侵就是为了获得金银财宝,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
印度对其更具有吸引力。自伊斯兰教历695年(公元1296年)起,蒙古军队从南面突袭印度时才发现
德里的统治者拥有大量香料,蒙古人试图掠夺香料。
托德·菲利普斯(E.D.Phillips)也有类似观点。忽必烈汗要求正式把蒙古当作宗主国的南印度和
斯里兰卡的统治者们进贡,毫无疑问是希望获得利益。
伊斯兰教领地太强大,即使蒙古军队不断突袭,也只有小胜,终究无法征服。
经济文化
在帝国的经济上,阿拉乌德丁废止了国家内部穆斯林贵族的定期津贴,消除了他们的政治影响,让他们完全臣服于自己。皇家手工业工场规模很大,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的大型作坊有 17000名劳动者。
阿拉乌德丁的权利基础是他提高到每项收成价值50%的土地税及对
奶牛和房屋征收的新税种。
德里苏丹国的农民要向苏丹政府缴纳的田赋称为“卡拉吉”。旱田赋额占总产量的 1/3~2/3,水田占2/3。随着村社内部封建剥削关系的发展,村社内无社员权利的农民或外来户还受到村社头人征收特别税的剥削。
阿拉乌德丁还强制管制
德里的工资和物价,禁止私人存有金银,同时要求商人申请执照,对他们的利润加以限制并课税。农民只能把他们的产品卖给持有执照的商人,留下一部分产品自用。
这些措施把物价压得很低,使他的士兵和工人用他们的薪水至少在德里可以生活,尽管所有的商人和农民对这些措施极为憎恨,可是,这些强制性的措施却使阿拉乌德丁有能力派出一支军队迎击并打退了外来者的进攻。
宗教政策
阿拉乌德丁统治下的
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政策与
阿拉伯帝国基本保持一致,国家内部的非穆斯林被称为“第米”,他们需要交纳每年个人净产值的6%作为“人头税”,这样,他们的信仰就会得到保护。
去世
阿拉乌德丁的高压统治是令人恐惧的,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个人的坚强决心和专横权力却使得印度斯坦避免了被
蒙古族掠夺。他的经济管理能力是出众的,特别对任何近代前国家更是如此,然而依靠的却是
印度农民难以承受的高税收,这必然引起印度人民的反抗。
阿拉乌德丁当政的晚年,由于身体衰弱,他成了
马利克·卡富尔手中的傀儡。接着阿普汗的军队在
古吉拉特邦叛变。哈拉巴尔在德瓦吉里宣布独立。1316年阿拉乌德丁去世死前废黜了基兹尔汗长子的继承权,指定他年幼的儿子希哈卜乌德丁为继承人,卡富尔拥立幼主,他就成了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王朝灭亡
1316年,阿拉乌德丁去世,其长子被自己的士兵谋杀,次子放弃权位,其家族在德里的统治终结。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贿赂了卡富尔手下并劝诱他们刺杀卡富尔。卡富尔死后1316年穆巴拉克正式即位当了
苏丹。平息了古吉拉特的叛乱。1317年镇压了德瓦吉里的叛乱,1320年穆巴拉克被胡斯鲁手下的人刺死。于是胡斯鲁登位。提帕勒浦尔的省长伽齐马利克得到有权有势的贵族的支持,1320年9月在
德里杀死胡斯鲁,继位为苏丹逐渐被称为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