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度(1356年-1402年),字子中,是明朝政治人物,出生于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惠州路归善县(今
广东省惠州市)。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文化。在洪武年间,因明经而被举荐,任山东道
监察御史。
建文年间,
朱棣起兵,王度屡次献计,并参与募兵。他还曾奉命到徐州劳军,参与小河之战。在
南京市被攻占后,王度因连坐
方孝孺案,被戍边贺县,后因言语不逊,被判以族诛。王度是一位学识渊博、政治才能出众的
明朝政治家。
度自少“肆力经文,稽理修辞”,学识不凡。然年过而立,尚是一介布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派往藩司服役,才识为当道所赏,“礼为其子师”,由是头角崭露。后来的仕途就更具传奇色彩:据传那年朝廷遣专使来祭南海神,当道设宴款待。酒酣之际,使者索诗助兴。王度时亦与焉,即席口占数绝,多所规讽,其中咏《橄榄》云:“
南海飞骑荐荔枝,谁知橄榄更清奇。只因托根寻常地,无自吹嘘上帝。”使者非平庸辈,听出了这诗中的弦外之音,异而询以十事,“遂以明经儒士荐,起家拜
山东省道
监察御史。”这一年为明洪武二十二年,王度三十四岁,当然算不上是少年得志。不过,这偏大的年龄,恐怕又正是他得任此职的重要原因。在明代,监察御史主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品阶不高(正七品),而权特重,是以除德端学优外,老成持重似亦为入选的必要条件。王度走马上任,“绳纠务持大体,疏十余,上多见用。”——他果然是勤慎有能,不负众望。
王度才识的真正显露,还是在
朱元璋死后不久发生的“
靖难之役”中。这一场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
叔父朱棣自称“靖难”不过是“欲法周公辅成王耳”;而奉
朱允炆为
明朝正朔的大臣们则指其夺嫡国,群起口诛笔伐,其首领即为
侍讲学士、一代大儒
方孝孺。度亦参予其中,“悉心赞划”,为方党之中坚。初,“
刘盈(即建文帝)举五十万兵景隆,谓燕可旦夕灭”,无奈这
李景隆庸懦怯敌,战屡败。度遂“密陈便宜”,举大将
盛庸代之,帝从其议,“是以有东昌之捷。”后来前线告急,“度奏请募兵”,及时增援。小河报捷,又“奉命劳军”,亲赴前线。小人多妒而贤者招忌,正当王度不遗余力策划奔走之时,便遭抗敌无能误国有术的景隆谗间,最终被惠帝见疏。正如史家所评:“度有智计”竟“用有未尽”,令人惋叹!
平心论,王度之见用与否,在当时于大局实已无足轻重。文人放言高论而武士执锐披坚,此战鹿死谁手,其实早有定数。当燕军铁骑千里长驱,奔突凤阳,
方孝孺已预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他致函王度,愿与“誓死社稷”,一幕悲壮的史剧就这样奏响了苍凉的序曲。紧接着,
南京市沦陷,
建文失踪,百官皆降,成祖登基。方孝孺十族尽诛,惨烈绝伦;王度满门抄斩,姻亲连坐一百五十五户无一幸免,天下哀之,时王度仅四十七岁。
先是,度仅“坐方党戍贺县”,未至论死。不久,“又坐语不逝,族。”何语不逊?语何不逊?史未明载。其实亦无须深究,大略应如“文革”时的“恶毒攻击”,不然又何致罪该万死,九族株连!在杀人者看,这当然是咎由自取;但于被杀者,则又未必不是舍生取义——王度他显然是记住了与
方孝孺“誓死社稷”的君子一诺,因此历史也就永远记住了他。他的事迹载入《
明史》,而坐落在惠州西子湖畔的孤忠祠、水北村的三王庙,直至清末民初,数百年间香火鼎盛,老百姓在那里虔诚祀奉的,便正是王度的一片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