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前身为1940年成立的
北京工业大学基础部。1986年,成立应用物理系。1997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学院,下辖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力学系。2011年6月,成立物理学院。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17人,博士生导师21人(含兼职4人),副高职人员34人。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聘任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芝加哥大学Paul Wiegmann教授为“
徐特立客座教授”。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物理菁英班),物理学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物理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学院已形成了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学校第4个进入学科排名(ESI)世界前1%的学科。
科研实力
学院教师具有较强基础研究实力,曾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全国百篇优博及省部级奖多项。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国防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多项,年均发表SCI论文70余篇,年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
学院拥有两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一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纳光电技术中心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化学学院共建“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培养,与国内、
香港电台、
韩国等高校建有交换生项目,与
滑铁卢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建有2+2双学位项目。重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定期开展“博约学术论坛”和“博约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并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物理学术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年会等,已连续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学生获得社会捐助奖学金的比例在学校居于前列,更有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发表了高水平SCI学术论文。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是理学和工学等各专业研究生的重要生源,一直受到各专业的青睐和好评。
基于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背景,学院在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长期合作基础上,先后又与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三个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协同育人”菁英计划,旨在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强联合。2013年起,学院按物理菁英班进行招生,2014级本科生将全部纳入菁英计划,学生入校后可依据专业兴趣方向选择加入“严济慈物理学菁英班”或“
黄昆物理学菁英班”等,由学校和各合作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以在
北京理工大学上课为主,合作科研院所选派院士、教授到校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和开展学术报告,并设立菁英计划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生有机会到科研院所参与具体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毕业时可优先参加合作院所免试硕士生或直博生的选拔。
人才培养
学院拥有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物理学以及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90人,硕士研究生50人,博士研究生20人。1人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多人获得部级、校级各种奖项。学院承担了全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自然科学概论等公共基础课和基础实验课,拥有两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学院“大学物理实验中心”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纳技术中心”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化学学院共建有“化学物理学科特区”及“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验室”。
就业深造
本专业领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以接受贯通式培养。由于具有良好的理学基础,学生毕业面向比较广泛,适合到多个相关行业从事专业应用、开发、管理及研究等工作。毕业生长期以来尤其受到理学和工学等多个研究生专业导师的欢迎和重视,每年约60%以上保送或考取国内一流高校研究生,10%申请到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学术交流
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定期开展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和学术讲座等活动。近几年,多次承担国内
静电学术会议,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人次。此外,学院还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已有20余教师赴海外访问、交流。同时学院还和英国
兰开夏郡大学合作办学,先后有上百名合作办学的毕业生在
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和
帝国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深造海外深造。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中国国内、
香港电台等高校建有交换生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德国马普所等国际知名机构保持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与
滑铁卢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建有2+2双学位项目,与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建有本科生交换生项目,与
比萨大学建有本科生3+1双向双学位项目,大多数教授都有海外经历,并和海外建立了科研合作。定期开展“博约学术论坛”和“博约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并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前身为1940年成立的
北京工业大学基础部。
1986年,成立应用物理系。
1997年,更名为科学技术学院,下辖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力学系。
2002年,更名为理学院,下辖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力学系。
2009年,理学院辖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2011年6月,成立物理学院。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物理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物理学科是学校第4个进入学科排名(ESI)世界前1%的学科;在 2018年QS物理学科排名中,位居中国国内高校排名第9名。
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理论物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与共建国家级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光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年会等,已连续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获得社会捐助奖学金的比例在学校居于前列,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发表了高水平SCI学术论文。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有教职工98人,其中管理及服务人员14人,占比14.3%;教辅及实验人员9人,占比9.2%;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共计75人,占比76.5%;专职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学型教师17人,教学研究型教师58人,教授/研究员2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9人;师资队伍中,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获得者3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引进
瑞典与
芬兰两院院士Antti Niemi为教授、聘任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aul Wiegmann为“徐特立客座教授”、
俄罗斯远东地区联邦大学Aleksandr Molochkov为兼职教授。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姚裕贵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姚裕贵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江兆潭、
欧阳吉庭、韦浩、邢燕霞、
杨盛谊、杨帆
北京市级教学名师:苟秉聪、
胡海云、刘兆龙、王菲、史庆藩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光电量子结构设计与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子分子簇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纳米光子学与超精密光电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
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
一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博与其它省部级奖多项;近六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
纵向项目60余项,发表SCI论文760余篇。
文化传统
办学方针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创特色”
社团文化
截至2019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与其他大中专院校联合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常年开展主题团日、党日获得,并选派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