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快书是一种传统
曲艺,又名“山东快书”,发源于鲁西南一带。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是先有
瑞安鼓词后配
竹板,以四页竹板配合
说唱,具有气势强烈、语言粗犷、村野气息浓厚等特点,已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竹板快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一群落榜的举子在临清客店停留时,因对现实的不满,共同编写了《武松传》的唱词,以此嘲讽社会和政府。这些唱词随后由一位名叫李长清的举子带回
茌平区南岗子王庄老家,并传给了会唱山东大鼓的傅汉章。傅汉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和发展,并在曲阜林门庙会上首次公开演出,标志着“唱武老二”(即山东快书)的正式诞生。
山东快书在
清代末年就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尤其受到
上海市、南京、苏杭等地群众的喜爱。山东快书起初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后来在农村的集镇庙会撂地演出,逐渐成了气候,进入城市,在
临清市、
济宁市这样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大码头,接触并吸收其他
曲艺之所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动作连贯,动作幅度大,演员情绪强烈、夸张适度、人物塑造丰满。将形体动作作为演唱、
说唱的辅助,动作必须依附于
瑞安鼓词,才能使得获赠个演唱表现更加丰满。在表演过程之前,演员的动作需要精心设计,绝不能靠搞怪或者哗众取宠来取悦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