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工繁殖鲢、鱼获得成功。根据研究成果,撰写了《广东鱼类区系特点》《珠江三角洲的淡水鱼类》《广东沿海的软骨鱼类》等学术论文,为开发
渔业资源提供了价值较高的资料。“文化大革命”后,担任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期间,仍亲自承担中国水产“六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水系渔业资源的调查”,指导“把
北江二、三十种高产、优质野生鱼种改为
家鱼”的课题研究。
70年代,研究
罗非鱼越冬保种获得成功,利用
尼罗罗非鱼个体大、莫桑比克罗非鱼等繁殖力强的优势,进行各种杂交试验,培养出优良的新品种。1978年,经过5年摸索,在
华南地区最早解决了人工繁殖泰国的技术难题。他和助手们撰写的《胡子鲶的养殖》一书,在国内首次系统阐述了胡子鲶的养殖技术。
从事高等师范教育和鱼类研究。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9名。出版专著、教材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利用生物(鱼类)控制蛇类研究》,1981年获国家科委、中央军委后勤部、卫生部、药物总署颁发联合奖,主持编写的《珠江水系渔业资源调查》一书,获1985年中国水产科学院科技改进
一等奖。《珠江水系渔业资源(四省区)调查》一书,获1991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部优秀科技成果
二等奖。引进和驯化馀和银鲍等10多个优良品种。
他是鱼类学会理事、广东水产学会名誉理事长、广东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广东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第五届省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
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部),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嘉奖。主持完成的
北江渔业资源调查,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