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青岛英学塾→青岛学院→青岛学院商业学校
日文名:青岛学院商业学校(ちんたうがくいんしょうぎょうがっこう)
历史沿革
1916年4月日本青岛基督会青年会建立青岛英学塾。
1921年4月青岛学院实业学校正式开办。实业学校相当于大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
1923年起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纳入计划,每年均拨予经费。
1925年4月,夜间班的青岛学院再次改称为青岛学院实业学校,与白天班的青岛学院商业学校双行并轨。(校址门牌号为
馆陶路12号)
1933年,青岛学院在台西建新校舍(校址门牌号为单县路26号),商业学校迁往新校舍,馆陶路校舍作为实业学校。
1934年末,新校舍建成。1935年1月1日,商业学校完成迁校。
1938年又增加高等科,相当于大专。
1939年,日占当局曾拟为青岛学院成立高等商业学校。
1945年,青岛商业学校被命令停止运转。
1946年11月,青岛1中高中部迁入商业学校旧址。
日德战争的结果是日军占领
青岛市,继而设立守备军,发布军政,数万日本人蜂拥到来,所携子女无处安顿,而青岛守备军尚无精力建设教育设施。
日本于1914年占据青岛,大批日本人跨海来到了青岛,将
胶州路以北,
上海路以西,莱州路以东开辟为新町——新市区。主要为日本人居住,商业区。其中叶樱街,今
馆陶路为金融一条街。银行、
跨国公司等先后落户于这条街上。
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学校,多仅招收日本侨民的子弟。民国五年(1916年)在叶樱街上办的青岛学院则中日学生兼收,到后期中国学生大大多于日本学生。1916年4月,作为日本青岛基督会青年会的文化事业,为了给予日本和中国人子弟提供教育而创立青岛英学院。最初时把教会的一个房间空出来当作教室,仅有50-60名学生,教授英语,
日语和
簿记三门课程。在要求和赞助之下,学校开始扩大规模正式建设校舍,并改名为青岛学院。变学制为本科和高等科,本科为甲种商业学校,学期三年,高等科为专门学校,学期一年。恰逢山东铁道管理部的委托,接受青年职工,顿时学生人数增至300,学校以此契机得以壮大。1918年3月,该校第一批本科生十名毕业的同时,又得到130余名新生,于是学校共有学生400多人。人数增多造成校舍狭小,教学很不方便,所以再次投资13000元改造扩建,第二年又有新生入学,所以1919年该校共有学生500余人,其中有中国人100余人。毕业的学生有去内地或国外的,有进入高等学府的,有参加工作的。其大半仍然活动于
青岛市及青岛周边。上世纪30年代以后,实业学校以
日本学生为多,而商业学校以中国学生为多。
校舍为“凹”字形,一“横”为办公室、教室,东部一竖为礼堂,可容纳400人,西部一竖为图书馆和实验室,校内面积大,有三个小湖泊,体育场在青岛各中学里是最大的。因而每年中等学校运动会,“青商”的成绩是最好的。
日本人办的这所学校,与其本土学校一样,严格的校规,服从式管理。校长、老师的话就是“命令”,需完全服从。低年级学生称高年级学生为“前辈”,也必须服从。于是“青商”一些低年级学生把新买的制帽、制服弄脏,再几遍的来洗,使新校服像是旧校服,这样会被认为是高年级学生,受到尊重。
日本在
青岛市有着强大势力,青商学生也以“好打架”闻名。有人把青商学生当成“半个兵”来看,在社会上口碑不好。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在1941年以前,每个毕业生都会迅速找到一份工作。随着日本战争失利,经济凋疲,不断裁员,青商毕业后也难找工作了。
1938年以后青岛学院的实业学校与商业学校都配备了教官,增加了“军训”课。1942年后,在青岛进行“巷战”演习,当做了预备役的士兵。“青商”在军训课中配备有真正的武器——
三八式步枪,这引起了在
崂山区的
抗日游击队“
青岛保安总队”的注意。他们趁夜从太清宫前小码头乘船航行到
贵州路海滨(上世纪80年代填海后成“八大峡”)上岸后,摸至青商西楼底层枪械室,劫去了
长枪一百一十多支。青商校长被免职。
在日本有“
青岛市学院校友会”,多次来青岛寻访“母校”。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中央是由Tsingtao的T,Gakuin(学院的
日语发音)的G,组合而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