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保安寺
织金保安寺
织金保安寺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倚一石峰建造,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等建筑组成。位于城郊结合部以白族为主,白、彝、苗、汉、布依族等多民族共居的三甲白族乡三甲村。
简介
织金保安寺,位于织金县三甲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倚一石峰建造,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等建筑组成。保安寺 [清代] 坐东向西,通面阔12.18米,通进深8.16米,穿斗式重檐悬山顶,廊深1.3米,翼角为头吻兽,木雕撑拱。观音阁坐南向北,通面阔11.8米,通进深5.78米,穿斗式六角攒尖顶阁楼。
崖洞建筑
保安寺建筑群,巧妙利用拥有上下两个洞口的天然崖洞--“慈云洞”营造民居式宗教建筑物。下洞口位于云洞山 西北麓,洞口西北向,高9米,宽5米,深8米。紧靠下洞口建面阔5间、进深3间、高9米许之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保安寺。上洞口位于云洞山西南侧半山腰,洞口西南向,高20余米,最宽处8米,最窄处1.9米,深18米。上下两个洞口,其内有踏跺相通。上洞结构奇特,顶部西南一东北洞穿,形成高大天窗,景称“云洞天开”,为织金八景之一。洞外岩石嶙峋的喀斯特小山上天然生长若干古树老藤,郁郁葱葱,浓蔽日。古人巧用这一天然奇景,从洞底扶摇直上,倚崖修建面阔3间、进深2间、通高15米之穿斗式木结构三重檐六角攒尖顶观音阁。因受崖洞地形限制,平面、立面很不规则,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点。观音阁所谓“三重檐六角攒尖顶”,只不过是其外部形象,而里侧或有檐缺顶,或有顶缺檐,极不完整。此类建筑手法,贵州省屡见不鲜。
地理环境
贵州高原97%为山地所占据,73%为岩溶所覆盖。贵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石头王国”里。他们因地制宜修建无计其数的山地建筑,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为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工艺远比民居好,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筑精品。
专家评价
1986年,一批德高望重的建筑学家在织金县考察途中瞥见保安寺,迫不及待下车上山,钻洞登楼,争相欣赏。建筑大师张开济称赞道:“所以我说,和尚和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筑师。他们选址选得好,比我们现在的规划师、建筑师高明得多”。祁英涛认为:“建筑师搞不出来。我们民间的建筑师,‘土建筑师’能搞出来。这一点,对我们搞建筑的人来说深有启发”。杜仙洲深情地说:“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师傅设计的,他是无名的‘建筑大师’,我要是见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崖洞建筑
地理环境
专家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