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乡
贵州省织金县辖乡
三甲乡在织金县中部偏东北。乡政府驻地距离织金县城11公里,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9公里,距离省城贵阳114公里。与织金县八大景之一——云洞天开(保安寺)遥相呼应。
历史沿革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编整里甲,为慕恩里三甲,故名。
1949年为三甲乡。
1953年析设三甲、大嘎乡。
1958年撤乡并入城关公社。
1963年析建三甲、大嘎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1年合并而成三甲白族苗族乡 划原木嘎(平桥)、果化2乡部分地入辖。富煤矿。产茶叶。有小学13所。乡人民政府驻地三甲,在城关镇东北10公里,慕恩溪畔。
地理环境
三甲乡位于织金县县城东北面,地处织金通往省城贵阳的公路主干线上,全乡总面积81.6平方公里,平均平均海拔1230米,人口密度为313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045亩(其中田:4960亩,土:5085亩),农民人均耕地0.38亩,主产水稻、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森林覆盖率为39.8%。乡政府驻地距离织金县城11公里,距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9公里,距离省城贵阳114公里。与织金县八大景之一—云洞天开(保安寺)遥相呼应。
自然资源
乡境内共有大型煤矿2个,建材矿4个,铁厂1个,重晶矿1个,干化水泥厂和温泉正在进行土地征拨。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矿、磷矿、石矿、重晶石大理石滑石等矿产资源。三甲乡盛产真菌皇后竹荪、名贵中药材天麻、野生观赏植物兰花等,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大理石雕刻、苗族布料蜡染等等。
行政区划
全乡辖14个行政村,140个村民组
人口民族
乡内居住有白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蒙古族彝族汉族等10多个民族,全乡有6972户,25961人。其中农业人口26599人,非农业人口384人;18周岁以下的8587人,18—35周岁的8482人,35—60周岁的7461人,60周岁以上的2453人;小学以下文化的占27.8%,初中文化的占48.8%,高中以上文化的占2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
政治
卜令冲,男,汉族,1976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三甲乡党委书记、县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兼)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纪检监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李元江,男,汉族,1972年4月生,大学本科,现任乡人大主席,主持乡人大全面工作分管黔西北民居建设、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新城区建设、高速大道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陶勇,男,白族,1982年12月生,大学本科、研究生,贵州织金人,现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
卢凤江,男,1968年10月生,大学专科,贵州织金人,现任乡党委副书记,分管组织、人事、老龄、老干、工青妇、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园区建设等工作、协助分管新城区建设、高速大道建设。
曾明发,男,彝族,1978年12月生,贵州织金人,大学本科,现任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分管宣传、统战、统计、党政后勤及办公室工作。
经济
特色产业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甲苗族彝族乡力争项目,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年产水泥10万吨的黔贵水泥厂已正式投产,三甲煤矿、木戛煤矿生产经营正常,三甲工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依靠织金洞景区、恐龙湖景区,深挖资源潜力,先后开发了以尖山村农业观光旅游为样板,谢家桥流域踏青观光为依托,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标准,开发了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佳夸村新农村建设和佳夸村大志组、大戛村狮子山组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乡村旅游的后劲,分别种植了超藤葡萄生姜杨梅竹荪、金银花等特设产业,同时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养殖黑山羊、能繁母猪、原生态蛋鸡等。创建农家乐,走多种经营相结合的道路,保增长,保民生,就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在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目前,三甲乡“千亩葡萄观光园”、“黔西北民居”、“生态文明家园”、“农家乐”等,已成为三甲苗族彝族乡乡村旅游的亮点,为三甲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经济活跃2007年末实现财政总收入10.7万元,总支出4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58元,粮食总产量6395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农业总产值5221万元,工业总产值2332.3万元。
交通
以桂果河为源的谢家桥小流域河流自南向北穿乡而过流入官寨恐龙湖景区,天龙至织金县的三级旅游公路307省道自东向西横穿乡境。全乡交通便利(公路里程达到82.5公里,其中省道12公里,县乡公路11.5公里,通村组公路5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社会
文化建设
三甲乡通电14村,140个村民组,通电话14个村,通邮件1个村,建成农村地面卫星接收站1230个,有乡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村级文化室5个,小学入学率98.34%,初中入学率102.10%,拥有师资队伍165人,在校学生数3920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035人,小学在校生2694人,学前班191人。
旅游
概述
由于是以白族苗族居多的多个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乡,走进三甲的村村寨寨,到处都可以感觉到浓浓的民族乡土风情,在谢家桥小流域的映衬下,更显三甲山水如画,人杰地灵之美。放眼视野,春天可见到金灿灿的油菜花。夏天可领略杂交玉米象士兵排队一样整齐的风采。秋天一阵微风吹来,黄橙橙的水稻穗浪逐渐远去,消失在天边。冬天炊烟四起,耳旁传来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的声音,“农家乐”的风味小吃更是引人谗咽而至,甜歌美酒让人流连忘返。来到农家乐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蹬山、赏花其乐融融。今年,由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投资上千万元的布依族村寨正准备实施,为加快该乡旅游业的发展,毕节市旅游局已将乡纳入全区农业观光旅游建设试点乡。
崖洞建筑
织金保安寺位于城郊结合部以白族为主,白、彝、苗、汉、布依族等多民族共居的三甲白族乡三甲村。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年)。由保安寺、观音阁、地母庙和禅房等建筑小品与天然崖洞构成一组小巧玲珑的倚崖傍洞建筑群。
保安寺建筑群,巧妙利用拥有上下两个洞口的天然崖洞--“慈云洞”营造民居式宗教建筑物。下洞口位于云洞山西北麓,洞口西北向,高9米,宽5米,深8米。紧靠下洞口建面阔5间、进深3间、高9米许之穿斗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保安寺。上洞口位于云洞山西南侧半山腰,洞口西南向,高20余米,最宽处8米,最窄处1.9米,深18米。上下两个洞口,其内有踏跺相通。上洞结构奇特,顶部西南一东北洞穿,形成高大天窗,景称“云洞天开”,为织金八景之一。洞外岩石嶙峋的喀斯特小山上天然生长若干古树老藤,郁郁葱葱,浓蔽日。古人巧用这一天然奇景,从洞底扶摇直上,倚崖修建面阔3间、进深2间、通高15米之穿斗式木结构三重檐六角攒尖顶观音阁。因受崖洞地形限制,平面、立面很不规则,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点。观音阁所谓“三重檐六角攒尖顶”,只不过是其外部形象,而里侧或有檐缺顶,或有顶缺檐,极不完整。此类建筑手法,贵州省屡见不鲜。
贵州高原97%为山地所占据,73%为岩溶所覆盖。贵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石头王国”里。他们因地制宜修建无计其数的山地建筑,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为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工艺远比民居好,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筑精品。1986年,一批德高望重的建筑学家在织金县考察途中瞥见保安寺,迫不及待下车上山,钻洞登楼,争相欣赏。建筑大师张开济称赞道:“所以我说,和尚和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筑师。他们选址选得好,比我们现在的规划师、建筑师高明得多”。祁英涛认为:“建筑师搞不出来,我们民间的建筑师,‘土建筑师’能搞出来。这一点,对我们搞建筑的人来说深有启发”。杜仙洲深情地说:“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师傅设计的,他是无名的‘建筑大师’,我要是见到他,要向他三鞠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政治
经济
特色产业
交通
社会
文化建设
旅游
概述
崖洞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