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了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寻求文献以外的实物资料,对于历代相传与近今出土的铜器铭文作了系统的整理,在数千铜器铭文中,抉择了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摆脱了过去局限于文字诠释和器物鉴别的繁琐考证,而先考定其时代,分辨其国别,本书于西周时代的铜器,根据器物本身推定其所属的王朝,参验以字体、辞例、形制和花纹,序列
西周王臣之器凡一百六十余器。于
东周时代的铜器,则根据其铭文中所表现的国别,分别为三十余国,而每国之下依时代先后为序,分列东周诸侯之器凡一百六十余器。如此由八百年
周代的铜器,条贯于年代与国别之下,从而可以看出先后时代,不同国别中铜器形制方面与铭文方面的发展与影响。
该书分三部:(一)图编。是青铜器的器形花纹图,共收263件器形;(二)录编。是金文铭文的原件拓本或摹本。其中收西周器250,
春秋战国器261、除去一器铭文附见相重外,实收324器;(三)考释。对324器铭文先释成今字,加以标点句读,然后考释其文字,解说其文义。
该书是郭沫若1928年旅居
日本后撰写的,1935年由日本求文堂印行,分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全五册)与《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全三册)两书分别行世,尺寸大小亦不一致。1958年科学出版社合为一书,题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出版。该书作者根据青铜器的器形、花纹、文字(包括文体和字体)三方面的特点,把青铜器划分为4 期:(一)滥觞期,大体相当于
商朝前;(二)勃古期,殷商后期及周初成、康、昭、穆之世;(三)开放期,共懿以后至
春秋中叶;(四)新式期,春秋中叶至
战国末年。他还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在对两周时期的有铭文铜器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从铭文内容可确知年代的器物,以这些器物铭文中的人名事迹线索、文辞体裁、文字风格及器物的花纹、形制作为标尺,对未知年代的器物进行断 代。而以同样的方法对
春秋战国时各国铜器也各建立了一批标准器,并列出《列国标准器年代表》,研究者可据以推定
东周器的别国和年代。作者根据所建立的标准,校正过去年代被订错的一批器物,如《毛公鼎》以往皆订为周初
姬诵或
姬瑕周穆王时期,郭沫若据铭文的时代气息、铭文中的人名、用语、器物形制、花纹,判定应为宣王时期,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作者在该书中利用创立的断代法,将所收器物分别王世和国别编次,把“一团混沌”的传世铜器,第一次变成完整的体系,成为可供古史研究利用的科学资料。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比较法,至今仍为青铜器研究者所沿用。在对铭文的考释中,更剔发出大量的社会史材料,像考证《大盂鼎》中可以作为赏赐品的鬲、人鬲和庶 人,其身份应是生产奴隶,“邦司”和“夷司王臣”是管家奴隶。《周公》铭记
姬钊封周公子于邢,有“锡臣三品:州人、■人、■人”,这三种人由此成了邢侯的种族奴隶。铭文中的赐臣若干“家”是以家计的奴隶。从《鼎》铭文中考证出五名奴隶价才抵“匹马束丝”的奴隶价格,由此确认
西周为奴隶制社会。他对铜器铭文所反映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国家组织形式,官吏、爵制等方面都提出很多有益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但至今影响着金文学界的研究,也是
古代史研究者所必须参考的,凡研究金文和
先秦历史时,无不以此书作为必读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