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特指服务于
天皇氏与朝廷的、住在京的五位以上官僚(三位以上称“贵”,四位、五位称“通贵”),与古代豪族有深刻的渊源,在律令
官僚制的促进下走向成熟,“官位相当制”、荫位制、官职家业化等促进了贵族的
世袭化。
明治维新后,原有的公家贵族变身“
公卿华族”,江户时代的大名藩主改头换面为“诸侯华族”,很多人因倒幕维新及之后的各种功勋成为“功勋华族”,并依据家格分别授予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
在古代
日本,公家是指
日本天皇、朝廷和公卿贵族的称呼,这个称呼是相对“
武家”而言的,本来“公家”两字是用来指天皇或者朝廷,在这个时期,“公家”读作“くげ”(kuge)或者“おおやけ”(Ooyake)。
公家是在朝廷中由于各家的极位极官和文武官的不同区别而划分的一种门第,自摄关家以下,包括清华家、
大臣家、
羽林家、名家、半家,由以上各家组成的门第被称为公家,各家的当主也按照门第给予相应的官职。
从平安末期到l镰仓时代,在公家之中的贵族又提升出
公卿这么个称呼,从三位以上的公家被称为公卿。这个时代同时确定了藤原家世代拥有
摄关政治的地位,从此强大的藤原氏就开始不断出现分家,
幕末时期已经分位130家以上。此外,公家的家格逐渐固定,由家世决定了所能担任或升迁的官职。此时期,形成了如下的家格:摄家、清华家、
大臣家、
羽林家、名家、半家(诸大夫家)。
到了江户时代,公家几乎仰赖
师爷的统治,与此对应的,幕府将军以
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江户时代的公武关系。这之后,公家社会一直存在到幕末,最终在明治维新时期解体,
日本君主立宪,大部分的公家变成新贵族,也就是
华族。另外在幕末时期,由于朝廷重新获得了权力,出身于公家的
岩仓具视、
三条实美、
西园寺公望等历史著名人物,也在
明治维新中辈出。
明治时代,出身公家的家族,移向华族时,主要以公家时代的家格,以及其代代的任官情况决定。主要是摄关家、清华家的当主封为公爵家族或者侯爵家族,其之下曾担任过多次
大纳言的家族封为伯爵家族,其余的封为子爵家族。另外,地下家里成为华族的全部都被封为男爵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