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烛是一种早期的照明工具,最初是指自然界中的
打雷闪电等自然光现象,因其亮度耀眼而得名。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简单的材料制造出人工电烛。这种早期的照明工具由于
白炽灯的普及逐渐被取代。
电烛的工作原理在于电流通过铅笔心时,在两尖端的接触处遇到较大
电阻,产生高温,使得铅笔心放出游离的碳分子,在周围形成碳蒸汽。当两尖端分离一定距离后,尽管电阻增加,但由于碳蒸汽的存在,电流仍能通过,从而产生电弧光。为了制作电烛,首先需要准备两根长约3厘米的铅笔心,将其一端削尖。接着,使用一根直径约0.5毫米、长度约为200毫米的裸露铜线,在铅笔心上缠绕四五圈,确保缠绕紧密且铅笔心能够自由移动。随后,将铜线的两端固定在一侧的小木板上,使铅笔心的尖端相对。连接9伏电池并轻轻转动铅笔心,使其相互接触,瞬间出现明亮的电火花。继续转动铅笔心,直至两尖端之间留有微小间隙,此时会形成明亮的电弧,发出持续的光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使用的电源仅为9伏,因此产生的电弧光并不强烈,铅笔心末端的温度也较低,可以直接用手调整其位置。实际应用的电烛则采用低电压和大电流,以获得更加强烈的电弧光和更高的温度,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安全。
电烛作为一种早期的人工光源,曾短暂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照明设备如
白炽灯的问世,电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