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永平:字贯一。1970年11月生,陕西彬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8年),陕西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博士(2006),历史学博士后(2012)。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中心副主任、文学人类学中心主任。
基本介绍
李永平,先后为本科生承担《中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通识教育课)、《传播学》、《新闻评论学》、《舆论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从事俗文学、文学人类学、媒介诗学等方向的研究。对史前考古、神话学、谣言、民俗学都有涉猎。
为研究生主讲《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与民族文学》、《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担任 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东亚民族神话与叙事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中央专项项目等在内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多项。
博士论文《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以传播理论为框架,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包公文学形象的生成、演变、扩散等机制。认为,是文学传播成就了包拯。以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情境、动机等分析模式,借鉴了叙事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包公传播的社会环境,探讨包公获得成功传播的文化动因。历史上包公文学的成功传播是“多级”传播规律和媒介权力支配的结果。
杂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议程设置的功能”;包公文学在城市的传播,依赖于明清以来苏州市、南京、北京、扬州市等商业的发达;在乡村的传播,则主要归因于江南宗教祭祀的演剧传统。包公文学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以人为媒介的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等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最终,传播规律左右着包拯文学的文体形式、主题选择和叙事结构及策略。
另外,李永平教授自幼酷爱书法艺术,转益多师,学习临摹《玄秘塔》、《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书家名帖以及书法教育家沈尹默卫俊秀曹伯庸启功等先生的作品。
学术论著
1.专著《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合著《中国文学编年史·隋唐五代卷》(总计80万,撰20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该书荣获2008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部分论文
一、古典文学
1.《李贺诗歌与唐代外来文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苏轼与俳优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摘转。
3.《佛教文化对包公文学的影响》,2008年第1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4.《唐宋传奇中的游历仙境主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晚唐曹唐游仙诗中的仙洞原型:兼及 历史演进中的乌托邦定势》,《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6.《游仙诗中的死亡再生母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3)全文摘转。
7.《仙界方七日,人间已千年》,《文史知识》2003(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6)索引,2004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8.《古典文学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二人合著,排名第一。
8.《游仙诗中的仙境动植物原型追溯》,《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1期。
10.《古代文学博士点研讨综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11.《桑图腾文化的变迁》,《文史知识》1997年第12期。
12《亦真亦幻难评说——唐传奇中的“时空魔幻”叙事》,《名作欣赏》,2007
13. 《明清小说所见包公戏扮演传播史料》,2007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
年第7期。
14.《苏轼与宋代杂剧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5.《弃妇、弃妇意象与女性化审美》,《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6.《游仙诗中的山崇拜》,《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7.《仙界方七日 人间已千年——古代游仙文学的相对时空观》,《唐都学刊 》 2005年第1期。
18.《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唐都学刊》, 2002年第2期。
19.《中国古典文学的“知音”情结》,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
20.《司空图《诗品》篇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原型追溯》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21.《试论庄子哲学的寓言形式》,《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22.《通天塔原型——古代游仙诗中的山崇拜》,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年第3期。
二、文学传播学
1.《文学传播学论纲》, 《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
2.《包公文学形象传播的新思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3月31日。
3.《古典文学传播研究议》,《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年7月29日。
4. 《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及特征》,《西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上的一次大变局》,《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6.《三种包公错断严查山故事的变异与传播规律》,《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9期。
7.《期刊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导向——兼论\u003c中医往事1910——1949\u003e的学术价值》,《出版发行研究》 , 2012年12期。
8.《现代信息传媒产业的外部性》,《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9.《课堂教学效果的传播学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三、谣言研究
1.《谣言传播的本土语境及风险防控》,《当代传播》 2011年第5期。
2. 《从“香蕉致癌”谣言看科学传播的本土语境》,《新闻爱好者》,2009年14期。
3.《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及叙述大传统》,《思想战线》,2014第2期。
四、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1.《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香山宝卷的人类学考察》,《民俗研究》,2012年第6期。
2.《丛书出版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以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为中心》,《出版发行研究》 , 2013年3期。
3.《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性——以“仙乡淹留”传说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4.《“血社火”的历史文化新探》,《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5.《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思再反》,《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6..《文学何为?文化大传统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思想战线》,2013年第5期。
7.《论大传统文本与“N级编码理论“、”N重证据”的关系兼与叶舒宪教授商》,《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期。
8.《西王母流变史的文化阐释》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9.《齐家文化与文化担当》,《丝绸之路》,2014年第10期。
社会职务
李永平兼任陕西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中心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神话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教材教改
1. 主持完成《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建设项目。
2.参编教材《中国文化的历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主编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入选“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系列。
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主持完成中央高校重点项目,编号09SZZD03。
3.主持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1项。
4.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谣言的叙述学分析与舆情风险防控研究。
5.主持完成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陕西道教与文学关系研究。
6.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文学史新建构”的中国化阐释。
7.主持完成学校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项
科研获奖
1、《包公文学及其传播》获2008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中国文学编年史》(合著)荣获2008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参考资料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2024-08-02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4-08-0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学术论著
部分论文
社会职务
教材教改
科研项目
科研获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