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雄(257—322)
东晋名将,字兴长,长沙浏阳人。幼年刻苦好学,为人正直。太安二年,先后任
长沙市郡
主簿、
湘州主簿,后转州
长史。
司马承作湘州刺史时,为陵令。大将军
王敦背叛,支持谯王司马承举兵抗击,并草檄历数王敦罪状。永昌元年,王敦部将魏义攻破长沙,被擒,押至武昌,英勇就义,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
易氏始祖
战国初期,
晋国灭
中山郡,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
姬骄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姬恺(或
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
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
易姓的起源。
战国后,易恺的后裔易仁福南迁到今
太仓市州。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易姓共有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优公系。
易雄
东晋长沙浏阳(今属
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
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东晋朝廷平复
王敦之乱后,为表彰易雄忠义爱国行为,将遗体运回
浏阳市与夫人合葬在浏阳县
枨冲镇宋家园将军洞。有副
对联是真实写照:一人死国,满门殉节,浩气凌云,樟树潭凝千载碧;晋史垂名,禹甸增辉,苍天有眼,将军洞九州贤。
早期历程
易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后为
长沙市郡主簿。公元302年,恰逢义阳
张昌举兵造反,连陷
江南六郡,长沙州官万嗣与易雄一同被掳。易雄气势轩昂,厉言争论,怒恼张昌,命牵出就戮,但易雄意气依然,诘对如初。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于是释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时。易雄升湘州(长沙)别驾(州佐官),但他自认出身寒门,不宜久待,辞归故里。不久,皇家诏下,用为舂陵县令。
晋
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
大都督王敦据武昌,举兵反朝廷,声势颇大。湘州谯王丞要求各处助兵守
长沙市,但均畏缩不前。易雄得悉此情,除书写檄文列出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县境兵士千人,率赴
湘州助丞捍御。
大军压境,易雄以忠义卫民之心鼓励将士,身先士卒,相持数旬。后因伤亡惨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写的檄文,怒目相视。易雄泰然自若地说:“此实有之,惜雄位微力弱,不能救国难耳!今日之死,固所愿也!”(《
资治通鉴》晋纪十四)
不久,易雄被害,死时65岁。浏阳城区西湖山下,其妻潘氏惊闻噩耗,悲痛欲绝,率全家投门前樟树潭而死。
历史评价
易雄为国平叛、英勇捐躯的悲壮之举和忠义精神,受历代帝王的褒扬。
晋朝追封忠靖将军,并在故居建忠祠
春秋二祭。元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敕封爵加谥忠愍侯;明洪武年间,
朱元璋追赠
宜阳县别驾神衔,御制榜旌,敕有司每岁诞辰祭祀;清雍正七年、
乾隆三十三年,特诏查古昔陵寝忠烈祠等修事。
轶事典故
后世纪念
东晋名将易雄诞辰1750周年,
清明节,全国各地易氏后人代表到我市
枨冲镇嘉园村将军洞祭扫易雄墓,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座曾经破败的千年古墓,在得到民间力量的大力保护下,终于又重现了历史上恢弘的气势。
易雄墓始建于
晋朝,距今已1600多年,《国家文物志》、《
湖南通志》上都有记载,是我市境内装饰档次最高且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墓,于2005年被公布为
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历经三次重修,终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再加上在上世纪遭遇
盗墓、兴修水利被撬石料等破坏,一度呈现出破败不堪的景象。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全国各地易氏后人踊跃捐资达15万元,参照历史资料进行重修,全部完工后,届时墓区将恢复原有的三级台阶布局、配套装饰齐全的面貌,还将增加诗词碑林等设施,将易雄将军墓打造成我市又一特色旅游景点。
据悉,此次对易雄墓的修缮得到了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易中天的支持。他认为重修千年古墓是善举,理应支持,他也为保护这座千年古墓汇来了1000元。易中天还多次来信与我市易氏后人联系,询问自己与易雄的关系,据考证,易中天为易雄的53
世孙。
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对这种民间捐资修复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文物保护工作在确保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发动社会积极参与。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