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响:永远的邓丽君》是姜捷编著的图书,由现代出版社于2013年5月1日出版。
内容简介
马家辉:我们今天要介绍这本书有些哀伤的感觉,美丽加哀伤,是什么书呢?这本书就是关于邓丽君的,是台湾出的书,叫《绝响:永远的邓丽君》。这个书当然就是谈
邓丽君,我们知道邓丽君是全球华人,甚至日本人都非常熟悉的,非常喜欢的歌星。算起来她去世是1995年,2013年已经是18年了,假如我们从邓丽君出生那一年算起,假如当时1995年她不是不幸在
泰国去世的话,她2013年应该刚好60岁,所以在2013年邓丽君有一个她家族建立的文教基金会,就请了一位作家,就对不同的人做了访谈,然后看到很多材料来把它写成这本书。这本书里面除了文字的内容,透露了很多邓丽君从小时候到长大到成名,里面整个生命历程里面种种的故事以外,还有好多珍贵的照片,包括邓丽君跟她母亲的照片,还有她以前在台湾,还有全世界到处演唱的照片,还有包括她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故居,当然邓丽君故居,她的房间照片,还有她在台湾墓园的照片。假如你没机会去台湾,看这个书,就可以看到这个墓园,敬仰一下。
说到
邓丽君,一个歌星偶像,我们还可以从
文化研究的角度去理解她,从她出道到成名的整个过程。比方说第一个角度,我们看到在台湾,那个年代,真的文化产业起飞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样来制 造明星的,当然邓丽君她好像从3、4岁开始听收音机,学音乐,学唱歌,后来6岁开始第一次登台,之后不读书了,就登台了,在唱歌的领域来发展,可是她很有本领,很会唱是一回事,可是也跟当时的整个台湾文化产业慢慢开始出现了,你看到当时有第一代的台湾经纪人,会教
邓丽君怎么样打造自己的形象,怎么样跟观众、听众,一方面有她的歌迷会,另一方面,保持距离,明星总要有神秘感,然后怎么样来跟媒体互动,包括曾经她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绯闻,甚至丑闻,因为有一次她被人家说她用了印尼的假护照,可是她说不是假的,不是乱买的,是印尼政府送给我的,只是手续上面有一点点不太清楚,所以她就怎么样来开记者会,怎么样来做她的公关。
我们看到那个年代,我们说起来从60年代、70年代那时候,整个文化产业在台湾如何兴起,它里面怎么样的运作,其实都是很宝贵的
历史材料,不仅跟
邓丽君有关,因为里面还谈到其他明星,包括
林青霞,好多其他的,包括
秦汉,当然还有在后来里面有谈到她的爱情故事,她跟
钟镇涛甚至
成龙,还有曾经她几乎结婚,跟一位先生订了婚约,可是对方在社会压力、家人的影响下,因为对方是豪门,富二代,在整个压力下面就解除婚约,里面很多故事都透露了邓丽君个人的遭遇,也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台湾状况。当然也看到其中另外一个角度,看到邓丽君怎么样透过她那么美妙的歌声影响了两岸的关系。因为我们都知道当时在内地,好像70年代都有这个说法,因为当时
改革开放,都说白天听老邓的,晚上听小邓的,甚至要偷偷听,而且当时是听那种盗版的卡带。
王菲也说,当是她就是听那种盗版的“
邓丽君”来学唱歌的。其实邓丽君的歌声隐含两岸一起走向改革开放那种开始来慢慢互动的状态,也是想起来很温暖的感觉的故事。
当然我们看邓丽君那种脸,我们又多了一个观察的角度,圆圆的、肥肥的。你想一下,假如一个歌星、明星有这种脸,她还能当歌星、明星吗?我怀疑不行了。除非她先去被迫打Botox来把脸瘦下来。所以这个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美学,我们看到当时觉得说什么叫做美,其实是有邓丽君这种圆圆、很丰满的,当时的人觉得大气,非常大气,很有福气,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这个部分已经过去了,不行了,有这种脸的话,可能连去电视台应征,马上还没开始唱歌,人家已经把你淘汰掉了。
所以我们看到从一个歌星,看到她跟时代的关系,跟时代变迁的关系。这个书好多的照片,看的我非常冲动,心理冲动、精神冲动。因为
邓丽君是我喜欢的歌星。还有里面有人写序,是我心中最大、最大、最大号的美人,
林青霞写了序,林青霞就写了当时好久以前,她跟邓丽君两个美女在巴黎吃饭,很好玩。她说当时甚至在巴黎餐厅里面的服务生,当然是男生了,看到她们太漂亮了,结果把手上的刀叉都丢在地上了。邓丽君也说,青霞,你看看,他们看我们,我们美到让他们手忙脚乱。
我觉得作为一个美女,如何在这个时代里面安顿她的位置,而且打出她的一片江山、一个天地,那里面是非常珍贵的,不仅是
邓丽君,也是整个时代,华人时代的一个历史记录。当然,假如你抱着八卦的心情,更是好看了,里面好多小故事,相信我吧,来八卦一下吧。最后我们听一首邓丽君的歌吧。还是我唱几句好了,还是不要了,你们听吧。
书籍目录
推荐序 他们心目中的邓丽君2推荐序 印象邓丽君4
出版序 爱的礼物礼物里的爱7
第一章 原乡人13
第二章 一见你就笑47
第三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79
第四章 漫步人生路109
第五章 我只在乎你153
第六章 海韵199
第七章 淡淡幽情227
第八章 千言万语247
第九章 甜蜜蜜269
第十章 再见,我的爱人291
第十一章 何日君再来317
后记 有些爱是不由分说的345
书籍序言
一九九四年我结婚当天,多想把手上捧着的香槟色花球抛给她,因为我认为她是最适合的人选,我想把这份喜气交到她手上,可是我不知道她在哪里。
婚后不久和朋友在
君悦酒店茶聚,接到她打来的电话,“你在哪儿?我想把花球抛给你的,你……”我一连串说了一大堆,她只在电话那头轻轻地笑。“我在
清迈,有一套
红宝石首饰送给你。”那是我和她最后的对白。
一九八○年她在
洛杉矶,我在
旧金山,她开车来看我,我们到Union Square逛百货公司,其实两人也并不真想买东西。临出店门,她要我等一下,原来她跑去买一瓶香水送给我。我们喝了杯饮料,她晚饭都不吃就赶着开车回去。那是我们第一次相约见面,大家都不太熟悉,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我却被她交我这个朋友所付出的诚意深深打动。
和她的交往不算深。她很神秘,如果她不想被打扰,你是联络不到她的。我们互相欣赏。对她欣赏的程度是——男朋友移情别恋如果对象是她,我绝不介意。
跟她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一九九○年到
巴黎旅游,当时她住在巴黎,这段时间是我跟她相处较长的时段。因为身在巴黎,没有名气的包袱,我们都很自在地显出自己的真性情。我会约她到香丽舍大道喝路边咖啡,看往来的路人,享受夜巴黎的浪漫情怀。她也请我去法国餐厅La Tour D’argent吃那里的招牌鸭子餐。
记得那晚她和我都精心打扮,大家穿上白天shopping回来的新衣裳,我穿的是一件闪着亮光的黑色直身Emporio Armani吊带短裙,颈上戴着一串串Chanel珠链;她穿的那件及膝小礼服,虽然是一身黑,但服装款式和布料层次分明。下摆是蕾丝打褶裙,腰系黑缎带,特点是上身黑雪纺点缀着许多同色绣花小圆点,若隐若现的。最让我惊讶的是,她信心十足地里面什么都不穿,我则整晚都没敢朝她胸前正面直望。
我们走进餐厅,还没坐定,就听到背后盘子刀叉哐啷哐啷跌落一地的声音,我想,这waiter一定为他的不小心感到懊恼万分。她却忍不住窃笑:“你看,那小男生看到我们,惊艳得碗盘都拿不稳了。”
有几次在餐厅吃饭,听到钢琴师弹奏美妙的音乐,她会亲自送上一杯香槟,赞美几句。她对所有服务她的人都彬彬有礼,口袋里总是装满一两百
太平洋法郎纸钞,随时作小费用,我看她给的次数太多,换一些五十的给她,她坚持不收。
有次在车上,她拿出一盒卡带(那时候还没有盘片)放给我听,里面有她重新录唱的三首成名曲,原来那段时间她在
英国学
声乐。她很认真地跟我解释如何运用舌头和
喉咙的唱法令歌声更圆润。对于没有音乐细胞的我,虽然听不懂也分辨不出和之前的歌有什么不同,但对她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感敬佩。
有一天到她家吃午饭,车子停在大厦的地下停车场,那里空无一人,经过几个回廊,也冷冷清清。走出电梯进入她那坐落于
巴黎高尚住宅区的公寓,一进门,大厅中间一张圆木桌,地上彩色拼花
大理石,天花板上好像有盏水晶灯。那天吃的是清淡的白色
炒米粉,照顾她的是一名中国女佣。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在巴黎有个小公寓,她在巴黎这所公寓比我的梦更加完美。可是我感受到的却是孤寂。
那些日子,我们说了些什么不太记得,只记得在巴黎消磨的快乐时光。
结束了愉快的巴黎之旅,我们一同回港,在机上我问她自己孤身在外,不感到寂寞吗?她说算命的说她命中注定要离乡别井,这样对她较好。
飞机缓缓地降落
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的
神经线也渐渐开始绷紧,她提议我们分开来下机,我让她先走。第二天,全香港都以大篇幅的头条,报道她回港的消息。
二○一三年来临的前夕,我在
南非度假,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窗外星斗满天,拱照着蒙上一层薄雾的
橙色月亮,诗意盎然,我想起了她,嘴里轻哼着《月亮代表我的心》。
她突然地离去,我怅然若失,总觉得我们的友谊不该就这样结束了。
这些年她经常在我梦里出现,梦里的她和现实的她一样——谜一样的女人。
奇妙的是,在梦里,世人都以为她去了天国,唯独我知道她还在人间。
二○一三年一月七日
作者简介
马家辉,一九六三年生,香港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
芝加哥大学硕士、
威斯康星大学博士。曾任杂志社记者、广告创意设计、报社副总编辑,并担任电视及电台节目主持,亦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明报》世纪副刊创意顾问,文章散见于
香港电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有《李敖研究》、《女儿情》、《都市新人类》、《爱恋无声》、《江湖有事》、《死在这里也不错》、《在废墟里看见罗马》、《日月》、《
明暗》、《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等,还主持
凤凰卫视香港台节目香港E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