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基渊,字静溪,
兴县人,
乾隆十七年
进士,归班授河南嵩县知县。他到任后,首先关注民间疾苦,深入调查病源,逐项整理政务,包括诉讼、钱粮、仓储、水利、教育等方面。
旧傍伊水有渠十一,久湮绝。基渊按行旧址,劝民修复。山涧诸流可引溉者,皆为开渠。渠身高下不一者,分段设闸以蓄泄之。田高渠下者,则教为
筒车引溉。凡开新、旧渠十八,灌田六万二千馀亩。
巡抚上其事,优诏议叙,寻以忧去。服阕,授甘肃镇原,调
皋兰县,
肃州直隶州知州。洪水渠岸峻易崩,基渊度势於南石冈引凿渠口,以避冲陷之害。野猪沟有荒田,无水久废。基渊询访耆旧,加宽柳树闸龙口,别开子渠。界荒田为七区,招民佃种,区取租十二石,给各社学,名曰新文渠。州东南九家窑,凿山后渠开屯田,旧驻
州判主之,久之田益薄瘠,民租入不足支官役;基渊请汰州判,改屯升科,为筹岁修费,民於是有恒产。
基渊治官事如家事,博求利病。在
嵩县,植桑教蚕,出丝甲於他邑。以无业之地,建社学三十二所。在
酒泉市,开郊外废滩,种杨十馀万株。遍谕乡堡种树,薪樵取给,建社学二十一所。又於金佛、清水两乡建仓,以免徵粮借囤民房之累。革番、民采买需索,皆有实惠。四十四年,擢江西广信
知府,卒於官。
清乾隆十七年(1752)
进士,二十八年(1763)任嵩县知县。到任后首先察访民间疾苦,寻究病源所在,凡诉讼、钱粮、仓储、水利、教育诸政,无不逐项整理。
嵩县土地瘠薄,少旱即歉,加之明末战乱,水利失修,基渊亲自勘探旧址和寻找水源。凡山涧细流可以利用的就开挖渠道,引水灌田,连同修复旧渠18条,灌田6.2万余亩。
嵩民例有向上贡输百合之苦,基渊发觉后即于城西郊买田40余亩,雇专人种植百合,年收千余斤,以解民困。其母教四郊妇女以养
春蚕取丝。
由于善政累累,实惠及民,
乾隆三十四年(1769)离任,嵩民在老城二道街建“康公祠”以示怀念。后,历任甘肃镇原、
郝懿行知县及
酒泉市知州。任职期间,仍率民兴修水利,改屯归田,种树造林,建置社学等,善政尤多。后因甘肃监粮狱起,以挂误免职。乾隆四十四年(1779)擢升
江西省广信府知府。基渊赴任时,肃州人士拦道哭留。为纪念其功绩,建立“德政坊”1座,刻其善政16条于石。
江西广信府土俗重男轻女,生女者多溺死不养。基渊发觉后,一面剀切教育,一面严令禁止,并为筹款救济。明令规定生女者要求报告官府,注册登记,以便稽察保护。一年间,全活女婴数千。上司推广其法于其他各县。不久病卒。
乾隆五十年(1785)其兄茂园将其移葬于河北王屋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