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咖啡组织(International
咖啡 Organization, ICO)是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9世纪,咖啡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成为一种重要商品。然而,咖啡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价格偏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以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咖啡市场供应量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偏低。战后初期,咖啡需求量上升,超过市场供给能力,导致价格上扬。1950到1953年间,咖啡库存降至最低限度,
朝鲜战争、巴西干旱和
霜冻加剧了供需失衡。1953年,咖啡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刺激了咖啡树的大量种植和过度生产。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咖啡库存增加,价格急剧下降。为了稳定咖啡市场,防止价格下跌,各国政府采取行动。《1962年国际咖啡公约》和《1968年国际咖啡公约》签署后,成立了咖啡研究小组,探讨如何达成国际咖啡公约。
联合国《国际咖啡公约》在纽约达成,随后产生了为期5年的《1968年公约》。这些公约提出了限额系统的概念,以限制过剩的咖啡上市。1976年,随着咖啡价格的上涨,限额体系崩溃,《1968年公约》中所有经济规定被取消。咖啡组织继续作为信息收集和传播中心,同时也为达成新公约提供了平台。《1976年国际咖啡公约》在1975年谈判商讨,考虑了市场
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入了新的规定,增强了组织的作用。1983年,《1983年国际咖啡公约》生效,包含一系列经济特征,如出口限额体制、库存核实、生产政策协调等。该公约还设立了推广基金,用于促进咖啡消费。1994年,《1994年国际咖啡公约》生效,不再以规范咖啡价格为目标,而是关注世界咖啡经济问题、市场透明度、咖啡发展项目、可持续管理和重大问题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