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狗尾草
禾本科狗尾草属植物
非洲狗尾草(学名:Setaria ancepsstapf)是禾本科狗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入土较深,根颈较宽,分蘖多;茎较粗,疏丛型,茎秆基部呈紫红色,茎直立,高可达2.5米;叶片狭长,两面无毛,叶鞘光滑。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小穗椭圆形,带紫红色,刚毛棕黄色。非洲狗尾草原产热带非洲,起源于赞比亚南非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地,中国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入栽培。非洲狗尾草耐牧、耐割,是建植放牧、刈割兼用型人工草地的优良暖季型牧草品种;也是1500米海拔以下区域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的优良品种。是养牛、羊、兔、鹅、鱼等理想饲草。
形态特征
非洲狗尾草多年生草本,根系发达,入土较深,根颈较宽,分蘖多;茎较粗,疏丛型,茎秆基部呈紫红色,茎直立,高1.5-2.5米:叶片狭长,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两面无毛,叶鞘光滑。下部扁而脊,上部圆柱状。
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状,顶部小,穗长达35厘米,小穗椭圆形,长3厘米,顶端尖,排列紧密,带紫红色,刚毛棕黄色。小穗含1-2小花,椭圆形或披针形,全部或部分小穗下托以1一数枚由不发育小枝而成的芒状刚毛,脱节于极短且呈杯状的小穗柄上,并与宿存的刚毛分离;颖不等长,第一颖宽卵形,卵形或三角形,具3-5脉或无脉,第二颖与第一外等长或较短;具5-7脉;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一外稃与第二颖同质,通常包着纸质或膜质的内稃;第二小花两性,第二外稃软骨质或革质,成熟时背部隆起或否,平滑或具点状、横条状皱纹,等长或稍长或短于第一外稃,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楔形;雄蕊3,成熟时由谷粒顶端伸出;花柱2,基部联合或少数种类分离。颖果稍扁,种脐点状;胚长约为颖果的1/3-2/5。幼苗第1片真叶披针形,水平展出,叶脉多数;叶片表皮硅质体哑铃形或十字形,有时结节形,气孔保卫细胞三角形或圆屋顶形,其脉间细胞结构有5种类型。成熟种子灰褐色。
分布范围
原产热带非洲,起源于赞比亚南非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马达加斯加美国等地均有栽培,中国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入栽培。
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气温在10℃以上萌发返青,5℃停止生长,0℃以下茎叶受冻干枯。适宜年平均气温15℃以上。降水量900毫米以上的热带、亚热带生态区种植。
繁殖方法
整地:耕地前喷施1次除草剂进行杂草杀灭处理,耕翻耙细后过1月左右,待杂草种子出苗后再喷施1次除草剂,杀灭杂草幼苗.再过1周后再耕翻后方能播种。因非洲狗尾草种子细而轻,须精细整地,一般耕深15-20厘米,土壤细碎。在耕地前应将基肥一次性均匀撒施。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吨,磷肥300千克
播种:非洲狗尾草应在春季3月或夏天雨季播种,播种方式为条播或撒播,播种量为12-15千克/公顷。条播的行距为30厘米,播深为1-2厘米,可单播,也可与大翼豆柱花草紫苜蓿豆科牧草混播,建成优质人工放牧草地。播种应同时加以轻压,使种子贴土,易于吸水萌发。留种地也可用分株无性繁殖。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苗期注意杂草防除,待苗绝对高度达40厘米左右,需刈割或轻牧1次,以促进分蘖。非洲狗尾草种子发芽率较低,但分蘖能力非常强,只要保证需肥量就能形成较高的草层密度只要苗期控制好杂草,草地一旦建植成功,杂草就很难侵入。
施肥:出苗后植株在3-4叶期追施“提苗”肥,施尿素120-150千克/公顷,每刈割或放牧1-2次应追肥1次。如与豆科牧草混播,应用复合肥为主。
冬前及返青前管理:在800米海拔以上区域,为保证非洲狗尾草安全越冬,霜期前30-40天应停止利用,并追肥1次.以利牧草生长积累养分越冬。春季草地返青前应人工清理1次杂草,同时追施肥1次,以复合肥为宜,用量450千克/公顷。以满足返青后生长的养分需要。
放牧刈割:待草层高度平均达35-40厘米时即可放牧利用。如刈割利用。则初次刈割最好在孕穗期进行,可以获得单位面积最高干物质产量和最高粗蛋白产量。再生草须株高达50厘米以上刈割,刈割留茬高度为6-10厘米。一般常在雨季旺长期刈割利用,旱季生长较慢,可放牧利用。
主要价值
非洲狗尾草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生长,具有草生长快,产量高,耐牧、耐刈割等优良性状,是建植放牧、刈割兼用型人工草地的优良暖季型牧草品种;另外,非洲狗尾草根系发达,分蘖多,是1500米海拔以下区域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的优良品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