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宋华平,1954年1月出生于中国确山县,祖籍泰安市。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并担任多个全国书法展的评委。宋华平还是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宋华平,曾担任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作品展评委会主任,第三、四、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八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文化部举办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艺术展等全国书展的评委。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的“四堂杯”全国书法展评委会主任、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等全国书展的评委。他的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精品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品展,国际书法展、中国画院书画作品年展等。
宋华平的书法作品不仅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京西宾馆、黄河碑林、西安书法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而且他的艺术足迹遍及国内外,曾出访新加坡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并多次出访日本进行讲学和举办书法作品展。
所获荣誉
宋华平曾获河南省书法最高奖“龙门奖”金奖(1993年)。他被《中国书画报》评为2008年“中国书画年度人物”,被《书法报》《书法》杂志评为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被当代书法网、中国书法研究院评为2010年“中国书法十大人物”。此外,他还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荣誉奖’及‘贡献奖’”,并在“光耀香江”中国香港回归十五周年大型评选活动中,被海外华文传媒组织、中国香港文汇报评为“杰出人物奖”。
艺术评论
笔墨构建下魏晋审美意韵的呈现。
——宋华平魏晋书法专题创作探微
杨天才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化审美的自觉,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从文化思想上看,魏晋时期产生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玄学思想。玄学的冥思蕴含着深刻理性,又浸染着诗意的情怀,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审美精神内涵,对后世文化和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具有高度书法自觉意识的书家,宋华平的创作,将书法置放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之下,将历史意识、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以艺术情怀感悟魏晋审美,以宏富的思想力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创作书法精品,从书法角度呈现魏晋审美精神内含。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宋华平先生魏晋专题书法创作略陈浅见。
宋华平魏晋专题书法创作,在笔墨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融古为新,用书法节奏、韵律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快感,以表现魏晋审美意蕴,展现书家独特的精神世界。那飞动的线条意趣,有意强化点画之间笔势的往来控制,去表现线性的丰富美感,比如刚与柔、重与轻、快与慢、徐与疾、紧与松等,用相反相成的用笔表现形式,凸显线条节奏感,在黑色变化、抒情性上寻找表达与突破,在变化奇幻的书法世界中构建“新天地”。
书法创作,文本是先导,中国书画史上最成功的作品都是“诗翰双美”,是内容与形式相契合之作。书法文本的经典性,是宋华平诗性化表达的尝试。文本内容是书法作品的“核”,有核才有生命力。文本内容是书家表达人文精神的基石。有鉴于此,宋华平创作的丈二巨幅作品《桃花源诗》,六尺四条屏《短歌行》,八尺条幅《咏晋史人物司马炎》等作品,均是文本内涵品质的高端性与人文性兼具。创作中,他深入地调动意象思维活动,使潜意识中储存积累的经验、情绪、方法等因素活跃起来,转化成带有艺术性的意象思维,并融入其笔墨情调和审美观念,通过书法笔墨来传达,使观赏者领略到一种意笔交融的高妙境界。
诗与书法,都是中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从美学本质上看,诗与书两者都承载着文化之道,兼具审美教化,都可以在审美愉悦中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达到崇尚情感、升华精神境界的教化作用。宋华平先生将魏晋人诗文与书法结合,尝试诗歌与书法在审美的交汇融合,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倾注在笔墨之中,从而实现诗意化审美营造。
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有“建安风骨”。《短歌行二首(其一)》,言志与抒情相结合,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激情。宋华平创作的六尺四条屏《短歌行》一点一画,笔力劲健,书韵潇洒,给人以跌宕起伏、酣畅淋漓的抒情之美。这件作品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汲取晋人风神和北碑意趣,体现出一种劲健洒脱、清刚雅正之美:“对”字清和古澹,“朝”字温雅圆和,“难”字连绵宛转,“今”字法度端严,“鹿”字筋骨老健,“鼓”字粹然如玉,“飞”字走墨连绵,“绕”字舞鹤游天,“归”字风神洒落。欣赏者能够从墨迹线条的变化中,充分领悟其内在的思想感情,从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中把握书意,感觉到一种激动鼓舞的力量。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义熙元年(405年),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陶渊明的归隐,是基于一种深刻意识到的个体生命本身之可贵,一种精神自由的渴求。陶渊明借助《桃花源记》抒写情怀,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向往。
宋华平创作丈二的巨幅作品《桃花源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笔画粗细不同,字形长短大小不一,长短参差,大小相间,既承上启下,又自出机杼,显得神采飞扬。此幅作品行气贯通,运笔流畅意趣横溢,既豪迈大气,又古雅清逸。在作品字体结构和布局上采用大小相间、疏密互映、斜正参差的手法,利用点、线、面的各种变化,以及用笔的方、圆、干、湿对比和空白巧妙切割,富有韵律。在墨法上,注重造白,独辟虚静境界,做到了浓淡相宜、润渴互补,虚实相生,通变中达到和谐统一。在笔画、字形、黑色上,通过学养、审美、情感融入到历史氛围和书法的艺术境界之中。
司马炎建立晋朝,在位20多年,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司马炎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前明后暗是对晋武帝最公正的评价。
宋华平创作的八尺条幅《咏晋史人物司马炎》,任情挥洒,流美于纸上,精气神十足,此时,诗意心游万仞、神思飞扬,以情命笔、以笔抒情,诗书相互碰撞而相得益彰。写到高潮处,有时会灵光闪现,平素积累的审美力、想象力、表现力如泉水般一并涌出,从而发挥到极致。此时的诗情与书意已融为一体。此幅作品字势豪逸,连绵宛转见奇崛,点画形质,势态迥别,结构精密,筋力强健;黑色变化丰富,浓淡、轻重、枯润不一而同,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笔墨酣畅,驰骋纵横,恣肆老辣,神完气足,感到笔墨被赋予了生命,充满生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与时代的审美关系,是中原地区书法创作的永恒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家协会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宋华平以文立心、以书铸魂,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从近期创作的魏晋书法专题作品来看,字里行间充溢着悠远的魏晋气韵,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他对于汉魏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运用;他对魏晋人审美气息的把握,不但是以澄怀观道来滋养,而且是用自身学养、人生体悟和审美心胸去融和。这不是简单的融合,这是他强化书家审美主体意识,探索将笔墨情调和审美观念的融合,呈现的是另一种气度、另一种审美意象
新的历史此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宋华平近期创作魏晋书法专题作品来看,心手达情,其追求一种“心”与“手”相应而作书;落墨成象,其表现一种“情”与“意”相感的诗性表达。这些作品立足传统,有诗境,有神采,将典雅而唯美的诗情画意融会于书法作品之中,营造新的笔墨意境,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意韵。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所获荣誉
艺术评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