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镇,隶属于中国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位于大姚县西北部,东南与
金碧镇接壤,南邻金碧镇凉桥,西靠石羊镇,东北与
六苴镇、
昙华乡相连。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置西区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置新芦公社。
1968年,改称新街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年,设新街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恢复新街区。
2013年2月,撤销新街乡,设立新街镇。
新街镇原名左利屯,集市从杨家庙迁此新建而得名。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新街镇地势北部高,南部渐低,山峰起伏交错,多山箐,系昙华山系,龙山余脉。地形分为山峰、丘陵和坝子。境内最高峰位于龙山顶,海拔2548米;最低点位于团山村,海拔1880米;
平均海拔2214米。
气候
新街镇多年平均气温14.1℃,1月平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7.2℃(1996年1月26日);7月平均气温18.9℃,极端最高气温22.7℃(2002年7月28日)。最低月均气温7.5℃(1996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18.9℃(2002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6℃,最大日较差4.5℃(2002年7月6日)。生长期年平均240天,无霜期年平均245天,最长达265天,最短为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18.4小时,年总辐射149.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
降水量859.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05天,最多达110天(1998年),最少为86天(2010年)。极端年最大雨量870毫米(199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80毫米(201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9月,8月最多。
水文
新街镇境内主要河流有大罗古河、新街河、钱湾河、团山河、芦川河、夏家坝河、小古衙河和大冲河8条,河流总长度41.3千米,河网密度0.2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0.13亿立方米,年排涝量5.8万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60万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团山河,从大罗古至永丰湖,流经境内新街、小古衙和团山,长3.7千米,流域面积0.0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0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大罗古河、新街河、钱湾河、芦川河、夏家坝河、小古衙河和大冲河。
自然灾害
新街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泥石流、冰雹、干旱等。
土地资源
新街镇有耕地面积26967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3.82万亩,林地面积22.66万亩。林木覆盖率46.7%,活立木蓄积量32.68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行政沿革
新街镇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多次变更。1949年12月,置西区人民政府;1958年改新芦公社,1961年复改区,1964年置新街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2013年2月,撤销
新街乡,设立新街镇。截至2020年6月,新街镇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新街集镇。
行政区域
新街镇位于
大姚县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辖新街、碧么、大古街、瓦房、小古街、钱御、夏家坝、团山、芦川、斑竹箐、大桥11个行政村。2011年末,新街镇辖9个行政村:新街、大桥、斑竹箐、芦川、夏家坝、大古衙、小古衙、团山、碧么;下设107个村民小组。
人口
2011年末,新街镇总人口2755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H58人,城镇化率4.2%。另有流动人口86人。总人口中,男性14197人,占51.5%;女性13360人,占48.5%;14岁以下3886人,占14.1%;15—64岁20818人,占75.5%;65岁以上2853人,占10.4%。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25401人,占92%;有彝、回、苗、白、
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共2156人,占8%。超过2000人的少数民族有
彝族1个民族,达210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6%。2011年,人口出生率8.16‰,人口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4.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6人。2017年末,新街镇常住人口为27100人。截至2019年末,新街镇户籍人口为2719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新街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95万元,比上年增长1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7.64万元,增值税5.2万元,企业所得税13.5万元,
个人所得税21.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0%、8%、3%。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2019年,新街镇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个。
农业
2011年,新街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农业增加值0.07亿元。
新街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1614吨,其中水稻5672吨,玉米1872吨,小麦1260吨,蚕豆179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核桃、蚕桑、板栗、
花椒、
烤烟等。2011年,核桃种植面积4.6万亩,产量110.7吨;蚕桑种植面积0.9万亩,产茧131吨;板栗种植面积0.4万亩,产量229.9吨;花椒种植面积0.02万亩,产量2.1吨;烤烟种植面积0.74万亩,烟叶产量1090吨。
新街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9300头,年未存栏17910头;羊饲养量8363只,年未存栏4714只;牛饲养量8202头,年未存栏6005头;家禽饲养量18.3万羽,出栏97791羽。2011年,生产肉类3253吨,其中猪肉2700吨,牛肉305吨,羊肉64吨;禽蛋75吨。2011年,生产肉类3253吨;畜牧业总产值5850万元。
截至2011年末,新街镇累计造林17000亩,其中
经济林15700亩,竹林13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19.5万株。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台(辆)。
工业
新街镇形成以采石厂、砖厂和
建筑业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采石厂3家、砖厂2家、建筑公司1家,职工453人,总产值达到2532万元,实现利润232万元,上缴税金27万元。
商贸
2011年末,新街镇有商业网点547个,职工1510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万元,比上年增长2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480万元,比上年增长30%。
金融业
2011年末,新街镇有1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各项贷款余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新街镇有民办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19人,专任教师4人;完小附设学前班7个,在班幼儿128人,专任教师7人;完全小学10所,在校生1636人,专任教师1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57人,专任教师3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新街镇有文化艺术团体8个,会员100人;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47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个,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1个,农家书屋8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5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人。举办的文化节有正月十五
元宵节、龙山庙会。2011年末,已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2245户,电视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1年末,新街镇有水泥篮球场1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新街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卫生院1所,
村卫生室11个;病床3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28.6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
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4人、执业(助理)医师0.3人、注册护士0.1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5700人次,出院病人654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09/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28%;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11‰、7.6‰、7.6‰。
社会保障
2011年,新街镇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6户,人数91人,支出25.6万元,比上年增长6%,月人均252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21户,人数1636人,支出1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62.6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91人,支出25.6万元。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70人,比上年末增加3人,其中参保职工医疗保险57人,比上年末增加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3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197人,比上年末增加25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3000人,比上年末增加260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899元,比上年增加56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1400元,比上年增加150元。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新街镇有邮政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0千米,投递点9个,邮政投递覆盖率达100%,邮政所开办有邮政储蓄业务。电信企业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300户,比上年增加2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19.4%;移动电话用户16000户,比上年增加20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5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互联网端口总数500个,宽带接入用户218户,比上年增加35户。
交通运输
新街镇客运总量4万人次,货运总量10万吨。姚(大姚)石(羊)线公路过境13千米,西(冲)六(苴)线公路过境15千米,瓦(房)湾(碧)线公路过境24千米。9个村民委员会全部通公路,其中小古衙、夏家坝村民委员会通
水泥路。短途客运站1个。
旅游景点
大姚县新街镇龙山是
云南省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位于大姚县西北部,海拔2548米,面积3000公顷。明、清时期,龙山建有八寺九庵,最为有名的是一法寺、元胜寺、千华寺、石林寺、迎旭庵、福庭庵等。龙山石林寺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据载是姚州传授三坛大戒的中心点。2003年龙山石林寺恢复重建,至今仍是游客络绎不绝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