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西方一些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新闻文化等界的名流聚集在
罗马,讨论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生态平衡问题。1971年,J.福雷斯特发表《世界动态学》,1972年,D.H.麦多德等人发表《
增长的极限》,提出零增长理论。零增长论者主要从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等方面论证经济增长的“极限”,或者从社会经济角度论证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不值得的。根据零增长理论,就世界各国目前的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如果经济不受阻碍地继续增长下去,那么到2100年,将会出现极度环境污染,粮食匮乏,人口过多,自然资源耗尽,从而进入“世界的末日”,人类将最终毁灭。因此,必须实现零经济增长率,以使世界保持生态平衡。
零增长理论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零经济增长并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只不过使人类稍推迟“世界末日”的到来,因为在零增长的条件下,不可能新建或扩建改善环境的部门,从而不能防止和解决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零经济增长将大大加剧社会不平等,并使社会成为一个僵化的社会;在零经济增长下,社会效率会大大降低,因为没有技术创新,人们进取的积极性消失,社会思想会混乱不堪,在“自然末日”到来之前,“社会的末日”已到来了;零经济增长也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根据本身的利益都不会愿意实行零增长。零增长既是不能实现的,也是不应该实现的。
零增长理论是由西方国家6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主张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必须停止增长,才能使人类避免灾难的思潮。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E.J.Mishan的《经济增长的代价》(1967年)、J.Forresters的《世界动态》(1971年)和D.H.Meadows等人的《
增长的极限》(1972年)。1972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麦多斯领导的17人小组推出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与福雷斯特的《世界动态学》在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主要立论方面颇多一致,因而有时将两者合并称为福雷斯特-麦多斯世界模型。模型的结论是,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按当前的趋势持续增长,地球上的经济增长将在未来某个时刻达到极限,随后可能出现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急剧衰退或下降。零增长论者认为,即使采取新技术和替代资源,也无法避免世界末日的到来,除非实现经济的零增长,即经济发展要绝对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财政部2009年部门预算控制数,下达给中央各部门,要求原则上基本支出“零增长”,且基本支出控制数将细化到每个项目。所谓“零增长”就是明年各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不得超过今年。以往基本支出费用每年都会增长5%左右,而且在通胀的压力下,这个费用更有增长的理由,但政府还是提出了“零增长”,显然是克己明智之举。
中原地区的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这并不是我们乱花钱的理由。应该看到,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有些花费必须要保障,如教育、医疗、灾区重建等。这方面的支出只有增加,不能减少。如果部门基本支出少浪费一些钱,那么就可以多省下一笔钱用在这些方面,从而为民生带来更多的福利。一些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乱支出的现象,每年的审计报告都能发现一些“猫腻”,特别是到了年底,一些部门有
突击花钱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预算都是“增长”的。这本来无可厚非,经济发展了,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随之增长也是应该的。但当这些增长不顾实际,一些部门单位用不了这么多基本支出,还给他们增长,恐怕他们只有乱花钱和突击花钱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零增长”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打破了“每年都会增长5%左右”惯例。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基本支出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增长的,当民生需要更大支出、当经济增长放缓时,有关部门就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能省则省,决不能大手大脚。实际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基本支出还是有很大压缩空间的,每年的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公费出国旅游等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零增长”发出的是一个信号,必须从预算上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的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和公费出国等费用,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抓好这件事。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并实现零增长,2040年资源和能源消耗
速率也将实现零增长,2050年生态环境退化速率也将达到零增长。这份由
牛文元研究员领衔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约16亿,届时人口增长压力将得到缓解,为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奠定基础。此外,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如提高人均教育年限、延长人均预期寿命、提升人文发展指数等,以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