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用有宜"是由
刘子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了美丑与事物实际用途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在《刘子新论·适才》中有明确阐述:"物有美恶,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恶不终弃。"
北宋时期,文学家
欧阳修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古瓦砚》一文中提到:"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这表明,在古代中国,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物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外观或材质,还与其实际使用价值密切相关。
这种将美丑与实用性的结合考虑的审美观念,揭示了美感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即使是一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如砖瓦等,如果能够发挥出它们独特的功能作用,那么它们也可以被视为具有美感的存在。因此,"物用有宜"的概念提醒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物体表面形态的评估,而是应该更深入地探究其内在的适宜性和实用性。